高穎
摘 要:近年來,隨著兒童閱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iPad、電子閱讀器、手機為代表的閱讀產品,逐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如何借助網絡平臺,開辟課外閱讀的新場所,在當今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網絡
近年來,隨著兒童閱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iPad、電子閱讀器、手機為代表的閱讀產品,逐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如何借助網絡平臺,開辟課外閱讀的新場所,在當今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班級網絡閱讀群”的緣起與建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由此可見,閱讀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今網絡遍布生活的各個角落,學生對于網絡的使用早已駕輕就熟,尤其高年級學生,他們對手機軟件的各項功能了如指掌。“班級網絡群”更是班班通,與其讓孩子們暢游在游戲的世界中不如借助網絡開辟課外閱讀交流的新場所,因此,借助“班級網絡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信息時代改善學生閱讀現狀的最快捷的好辦法。
二、“班級網絡閱讀群”的閱讀目標
課外閱讀因獨立完成,沒有了教師的監督,閱讀效果往往不理想,一目十行,囫圇吞棗。而網絡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十分吸引孩子,因此抓住這一契機為學生搭建閱讀交流的平臺,則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重要的是班級網絡閱讀群還可以通過家長的監督、同學的激勵以及教師的鼓勵來激發每一個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有了同伴的激勵,家長的監督以及老師的鼓勵,就可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加快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
三、“班級網絡閱讀群”的管理與制度
1.借助“班級網絡閱讀群”,約定閱讀交流的時間
為了便于交流,形成習慣,課外閱讀的時間必須要給予充足的保證,小組可互相商議每組每天固定閱讀交流的時間。比如每天晚上六點到七點為閱讀交流的時間,在這一個小時里,大家可以結合閱讀書目熱火朝天、七嘴八舌地講述閱讀故事,說自己的閱讀收獲,談自己的閱讀感想。這樣通過時間的控制督促學生的積極閱讀。
2.借助“班級網絡閱讀群”,確定閱讀交流的內容
“班級網絡閱讀群”的交流內容不固定,既可以著眼于課文進行的課外閱讀,即每學完一篇課文,在課外就配合著閱讀幾篇主題或體裁寫法相近的文章,真正使學生的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又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圍繞寫作進行的課外閱讀,即針對學生的寫作情況,布置閱讀的方向,這樣可以吸收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當然,也可以小組推薦大家都感興趣的兒童文學,只要大家感興趣,都可以作為閱讀交流的對象。
3.借助“班級網絡閱讀群”,規范閱讀交流的語言
增加口語的實踐練習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班級網絡閱讀群在交流過程中,可規范學生交流的語言。一方面提倡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語感;也可以設置話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規范自己的語言,使用文明用語。例如:我喜歡的一本書、我喜歡的一篇文章、我喜歡的一段話、我喜歡的一個人物等話題,以此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進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4.借助“班級網絡閱讀群”,增強閱讀交流的氛圍
良好的氛圍是行動的催化劑,借助班級網絡閱讀群增強閱讀交流的氛圍,以此推動學生閱讀的欲望,教師可以注意以下兩點:
(1)值班人員。每天設置值日組長,值日組長帶頭在班內交流閱讀感受,以此帶動所有參與群內活動,還要負責整理每天的簽到情況。
(2)隨時點評。老師、家長、組長隨時點評,抓住交流群中最愛發言的同學,群內公開表揚,發揮榜樣的力量。值日人員每次至少評價一條,家長老師則可以選擇性評價,以此加強閱讀交流的氛圍。可點評內容,也可點評禮貌用語,還可以點評表達是否有條理,但目的以激勵為主。方式多樣,可以語音,可以符號,還可以用文字,總之,目的是激勵學生堅持課外閱讀,培養閱讀習慣。
5.借助“班級網絡閱讀群”,曬出閱讀交流的姿態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燈。”因此在“班級網絡群”里,教師、家長、孩子都可以曬一曬自己最喜歡的課外讀物,曬一曬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溫馨姿態,曬一曬孩子沉醉于書香的迷人姿態,學生之間可相互點贊,也可以把這些照片做成微信,在班級網絡閱讀群里播放,此時,孩子們一定會無比高興,更加激發學生了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同時,還可以將閱讀后的心得體會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并上傳至班級網絡群,讓作品在全班傳閱,既鼓勵作者,又鞭策讀者,可謂一箭雙雕。
“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因此,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利用身邊的資源,通過一系列的方法,給學生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鼓勵學生閱讀好的書籍,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