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英
摘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關鍵,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敢問;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好問;點撥、引導,使學生會問等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問題意識;良好的氛圍;問題情境
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來說,“問題”即須研究討論并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意識”即人的大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問題意識”即學生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對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與理論,產生一種主動質疑,積極探究的心理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可以促使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關鍵。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現象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師尊”的影響。一直以來,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是一個尊者的象征,為了維護這一尊者的形象,不少老師上課總是板著臉孔、高高在上的對著學生。二是傳統教學觀的影響,傳統課堂教學充分強調預設與封閉,充分強調教師的教的作用。一節課40分鐘就是教師不斷地提問,學生一直在不斷地回答,而且答案只有一個。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敢問嗎?在這樣的氛圍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營造民主、和諧、互動、安全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上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善待他們所提的每一個問題,哪怕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也不可以嘲笑諷刺;對學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可組織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解決;對有爭議性的問題,可讓學生參考相關資料進行爭辯,對一些超過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或老師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可解決問題的資源;對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解決。在這樣的良好氛圍,學生自然會大膽地發問。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好問
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大部分老師是根據教學參考書設置課文的疑點,課堂的提問者是教師,學生只需回答問題,學生基本是沒有提問的機會。學生也不存在要問的意識。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好問。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創造一種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的情境,促使學生主體獨立去發現問題,并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法國文學家法朗士說“教學的全部藝術,就是喚起年輕心靈天然的好奇心的藝術,它的目的是為了讓這種好奇心的藝術得到滿足。”教師的責任就是挖掘有利的因素,創造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不斷滿足并提升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主體發展。
三、點撥、引導,使學生會問
好問是多思的前提。小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有限、生活經驗不足、心理發展不成熟等因素影響,他們所提的問題往往會是幼稚、沒有價值或是不假思索的,如果任由學生朝此方向發展,便違背了我們原本的意向,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教師組織學生反復訓練,適時地點撥、引導,使學生由好問到會問。
1.做好“問”的示范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一切活動是由模仿開始的。學生的提問也是由模仿開始的,如果教師善于提出水平高的問題,學生也會以老師為榜樣,提出的問題質量也比較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提一些好問題,做好“問”的示范作用。如在教學《凡卡》時,我提問“凡卡在寫信的過程中,為什么要回憶和爺爺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呢?”由于這個問題富有思考性,學生一下子便進入“問題情景”。長此以往,在教師潛移默化地熏陶下,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自然不會表面化、膚淺化。
2.選擇“問”的切入點
實踐研究表明,選擇選擇好“問”的切入點,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結尾形成文字空白,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時,以這些空白切入,引導學生去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窮人》一文中,只寫道“桑娜拉開了帳子”便完了,這樣的結局給學生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學生看完課文后便會產生這樣疑問:桑娜拉開了帳子后,漁夫會說什么呢?西蒙的兩個孩子醒了后會怎么樣呢?讓學生圍繞這些疑問來續寫文章的結尾,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想象空間,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
3.鼓勵“問”的創新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中,除了要為學生提供“問”的示范,選好“問”的切入點,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問的創新,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叫板。一般來說教師的水平遠在學生之上,但“千慮一失”。同樣教材中的文章是選自于有名的大作家的作品,但其作品不能說是完美得無可挑剔的,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向老師向教材挑戰,發表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如在教《窮人》一文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提出“俗話說‘十月懷胎,七坐八爬,九扶墻,十一月咿咿呀呀。為什么西蒙的兩個孩子會‘一個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呢?”
實踐證明,營造良好的氣氛、創設問題情境、適當地點撥引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