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南緯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糧食供需發生變化,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下,我國的糧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有必要對糧食的安全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本文首先從數據出發論述了我國中國糧食的安全現狀,分別分析了我國糧食生產、消費和對外依賴情況。發現我國多年來稻谷的自給率高,進出口量較小,國內小麥供求短期內也將保持穩定,玉米生產具有相對獨立,大豆進口依存度加大。對此本研究提出針對性提出可改善多因素提高糧食總量糧食進口實現糧食來源多元化以提高議價能力來預防食品安全風險。
關鍵詞:糧食安全;糧食產量;對外依賴程度
一、引言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依照全球150個國家的人口指數預測,預計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1億,糧食需求隨之將增加50%,人類對糧食的需求將大大膨脹①。中國人口眾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相關專家指出,隨著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糧食和食品安全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其中不平衡主要表現為數量增長快、質量改進慢,生產發展快、生態改進慢,不充分主要表現為糧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高,這一現狀將對我國的糧食和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數據顯示,一方面,2030年中國將迎來糧食消費峰值,從當前的6億噸增長到7.5億噸,糧食總量缺口將長期存在,供求的矛盾性結構也會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人們對食品安全狀況的滿意度雖逐年提升至現在的40.3%②,但提供更多高端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和食品仍然任重道遠。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是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怎樣確保糧食安全,成了人類面臨的一大問題。糧食安全,顧名思義就是能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這就要求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
二、中國糧食安全現狀
1.主要糧食品種產銷狀況
(1)生產狀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6年到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連續10年增長,生產總量從2006年的49804.23萬噸增加到了2015年的62143.92萬噸③,十年間增幅高達24.78%,人均糧食產量也相應從379.89公斤增長到453.20公斤。這些數據均表明,在此期間我國農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在糧食增產的同時,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也大幅上升,自2006年至2015年,化肥施用折純量從4927.65萬噸上升至6022.60萬噸,農藥使用量從153.71萬噸上升至178.30萬噸④,漲幅與糧食增產幅度相當。這種模式下驅動的糧食增產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仍然存疑。
(2)消費狀況
據相關的數據分析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將會達到6.7億萬噸,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的增長和城鄉居民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整個社會對于糧食的需求量整體在呈現持續性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2012年,我國糧食的總需求量與實際所產生的糧食的總產量產生的缺口在1190.7萬噸,相關的分析預測到2025年,我國糧食的總需求量與實際產生的糧食總產量的缺口將會更大,達到2299.4萬噸。其中大米、玉米、小麥等三種谷物的總產量和總需求的缺口將會達到2299.4萬噸。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作為糧食的生產和消費大國,雖然糧食的總產量在不斷的增長,但總體仍是供不應求,供需的缺口正不斷擴大,我國糧食的安全形勢嚴峻。
2.主要糧食品種的對外依賴程度
據統計,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已經從2006年的359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3270萬噸;大豆進口量也從2006年的2827萬噸上升至2016年的8391萬噸⑤,總體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而與糧食進口迅速增長相伴而生的則是我國糧食自給率的不斷下滑。據測算,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從2003年起就開始下降,到2012年已降至87.5%,而到2020年則會進一步下降到84.3%。
分品種看,稻谷是我國的口糧品種,我國有三分之二的人以大米為主食。世界上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我國多年來稻谷的自給率較高,進出口量較小。小麥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是三大谷物之一,產量幾乎全部作為食用,僅約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我國對優質進口小麥存在剛性需求,國內小麥供求短期內也將保持穩定。玉米在世界的播種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居第三位。我國玉米生產具有相對獨立性,進口較低,每年的國內產量成為影響國內供給的主要因素,但是未來玉米的進口量或將較大幅度上升。大豆雖原產于中國,但目前中國的大豆產量已跌出世界前三,居于美國、巴西、阿根廷之后。中國大豆進口迅速,進口依存度加大。國產大豆基本穩定,但受進口大豆的影響日益嚴重。
三、預防糧食安全風險的策略
影響糧食安全因素有人口,耕地、水資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生產要素,此外還有科學技術、農業產業結構變動、國際貿易等因素。當然,糧食安全除了數量問題外,還有糧食質量安全問題。所謂質量安全就是所用生產原料符合現代農業生產標準,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合理利用資源且對環境無污染,農產品對人類健康無任何近期和長遠危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日益關注農產品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營養水平。綠色無公害糧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1.發揮糧食生產諸因素作用,提高糧食總量
人口因素是最直接和最為重要的因素,人口數量的增加從而導致對糧食供給的壓力。生產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的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變動等多個方面,都會影響糧食的生產。2017年,我國有13億多人口,只能靠自己養活自己。由于我國政府對耕地保護的高度重視,實行土地整理、建設用地與耕地的占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耕地面積從2006年的12177.59萬公頃(18.27億畝)增加到2015年的13499.87萬公頃(20.25億畝),耕地面積占農用地面積也有遂年增加的趨勢,這為糧食總量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2006年到2015年連續10年實現了糧食總量的增長。隨著人口的增長,對糧食需求量也會剛性地增長。endprint
(1)我國的耕地占世界的9%,人口卻占世界的22%;我國的水資源同樣缺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資源的一半。北方旱地占2/3,水資源只占全國的1/5。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我國北旱南澇的現象會更嚴重。需要在原全國糧食生產區、產銷區、銷售區實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分析總結好經驗,根據各地在土地、水資源、氣候等實際情況變化,因地制宜確定全國糧食生產主功能區、省糧食生產主功能區。為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要加大了對國內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給予政策、資金、人才、技術上的支持,充分發揮糧食生產主功能區的積極性、創造性,為人民大眾的吃飯問題作貢獻。
(2)在土地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如何發揮農業生產要素的作用,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培育、選擇優良的種子,因地制宜的種植;大力推廣科技入戶,運用農業機械化等栽培技術;科學適量施肥、用適量農藥治病蟲害;開發資源潛力,改造中低產田地,進而提高糧食產量。
(3)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入城鎮,推進工商業的發展,活躍了經濟。鼓勵他們反哺農業,激勵企業家為農業的糧食生產增加經濟投入,為糧食生產提供資金,利用耕地的流轉承包政策,提高糧食生產量,也可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平衡較快增長。有條件的地區與第三產業對接,農旅融合、發展觀光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4)發展畜牧業要加強對飼料原料的研究,改善飼料來源結構,減少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為飼料原料及其它工業用料的比例,尋找環保、易生長、易儲存的植物作飼料替代品,避免牲畜與人類搶糧食。保持并改進谷物以及肉蛋奶和水果蔬菜自給,輔之以適度進口,維持人們的食物供需平衡。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5)加強糧食儲備。建立完善的國際上通用的保障糧食安全的儲備制度,完善一批現代化儲備庫,實行垂直管理體系。然而,成本還比較高,宏觀調控作用還不夠大,因此對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特別是儲備規模和管理,要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管理規范化,規模適度化,結構合理化,輪換制度化,成本低廉化。
(6)加強糧食質量監控。農業發展正面臨著增效緩慢的問題,這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必須從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等環節上注意質量安全問題。在追求農產品產量時,要同時兼顧農產品質量安全,使現代農業向現代標準化綠色生態農業轉變。無論是國內生,還是國外進口,都必須把嚴質量關。
2.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提高議價能力。
稻谷的自給率較高,進出口量較小,與國際市場的關聯度較低,因此稻谷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早秈稻也是這樣,其價格主要由國內因素決定。但是,隨著國際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發展,我國的主要糧食品種和國際糧食品種之間的價格聯動性不斷增強,國外糧價的上漲或下跌,直接影響國內市場的預期,對早秈稻價格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我國對優質進口小麥存在剛性需求,國內小麥供求向寬松發展。玉米在世界的播種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居第三位。我國玉米生產具有相對獨立性,進口較低,每年的國內產量成為影響國內供給的主要因素。中國大豆進口迅速,進口依存度加大,國產大豆基本穩定,但受進口大豆的影響日益嚴重。
近年來,雖然全球糧食總量供給并未出現實質性不足,但糧食危機依然在一些國家出現。影響國際糧食市場的不確定因素也日益增多,如氣候變化、糧食“能源化”、“金融化”等因素,加上投機炒作推波助瀾,全球糧食價格波動更趨劇烈。從消費者的角度講,全球資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決定了糧食生產和消費的不均衡。利用國外資源、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一國糧食缺口對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于需求還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全球糧食格局趨于多元化。為此,我國糧食進口來源也要多元化,提高議價能力。同一糧食品種不要從單一國家進口,要實行多國進口;既要有商品糧進口,又要有在國外投資生產的糧食進口。如中國和俄羅斯在農業領域合作具有明顯優勢。俄羅斯天然糧倉與中國巨大的糧食消費市場相得益彰,不僅有利于俄羅斯增加糧食出口,也有利于中國實現糧食進口多元化,更好地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在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同時,規范糧食進口市場,提升糧食進口商資質,由政府部門和進口商牽頭成立協會,整合糧食進口需求,根據同一糧食品種質量檔次的比較議價,增加中國在糧食進口中的議價能力,降低進口存在潛在金融風險。
我們要積累糧食生產經驗和儲備技術,包括生物技術、生態農業技術,國際貿易技術,深度研究,大力實踐,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保障。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9691737.html。
②數據來源:搜狐網,http://www.sohu.com/a/205358179_485176。
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 01。糧食產量指農業生產經營者日歷年度內生產的全部糧食數量。按收獲季節包括夏收糧食、早稻和秋收糧食,按作物品種包括谷物、薯類和豆類。
④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 01。
⑤數據來源:海關總署,http://www.customs.gov.cn/。
參考文獻:
[1]張雅,黃竹.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糧食流通技術,2013,(04):1-3.
[2]呂新業,冀縣卿.關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再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09):15-24.
[3]宋洪遠.實現糧食供求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4):1-11+155.
[4]傅兆翔.中國糧食消費現狀分析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7,13(05):91-94.
[5]付上金.農產品期貨[M].中國宇航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