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雅帆
摘 要:隨著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踐行,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被高度重視,社會生產、生活等各方面都開始嚴格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要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實行綠色生產的舉措之外,綠色會計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本文對綠色會計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對如何有效的實行綠色會計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會計;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
一、綠色會計的定義
協調好經濟發展、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三者之間的關系,在自然環境和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才是真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按照會計行業的投入和產出配比準則,如果是由自然資源或環境帶動了經濟的增長,那么該資源或環境也應該算入會計的核算成本中,不應該被忽略不計。所以,將會計和環境相結合的新學科,綠色會計由此誕生。
綠色會計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它是將環境學中的相關內容科學合理的與會計學進行結合而形成,所以也稱為環境會計。和傳統會計相比,他們的相同之處是計量尺度都是貨幣,不同的是綠色會計是根據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計算出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給社會環境、資源帶來的相關影響,并將其結果提供給企業管理者做相應的信息參考。綠色會計屬于會計學的一個分支,但同時又是發展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會計學相互融會貫通的一個產物。
對企業的環境信息進行披露,進行綠色會計核算,從而使得企業能夠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對環境和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前提下,大力促進企業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這是實行綠色會計的主要目的。為此,研究綠色會計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不斷促進公民環保意識的提升,激發他們環保的積極性,讓大眾都參與到環保的行動中去,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綠色會計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綠色會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根基
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后,才延伸出了綠色會計這一新興的學科,因而其會計的目的、會計原則、會計因素等相關的一切理論,都是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而展開的。因而,綠色會計是以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基礎而發展的理論。
(1)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影響了綠色會計的目標。可持續發展觀念有兩個目標需要實現,其一是要讓現代人能夠有足夠的資源、環境進行發展;其次,就是在第一目標完成的基礎上,還能夠為子孫后代保留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為了實現當代和后代兩者發展的平衡性,不能為了一方的發展而毀滅另一方的生存希望。而綠色會計是以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依托,所以其目標也必然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依據,大力促使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三者之間能夠共同發展。因此,必須增強綠色會計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結合,利用有效的會計信息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的發展。
(2)可持續發展準則決定了綠色會計的原則。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后,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會計,因而綠色會計應運而生。因此,在會計原則方面,其必須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協調。經過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研究之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大致可以概括為可持續性原則、需求性原則、高效性原則、和諧型原則、公平性原則等方面。雖然綠色會計是依托于可持續發展戰略而產生的,但他們仍然是兩個領域內的東西,這種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關系,使得他們在原則上即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所以,綠色會計原則在傳統會計原則的基礎上,保留相適應的,舍棄不合適的,從而實現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好的互通。
(3)綠色會計要素的設計是根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制定的。作為會計核算對象基本分類的會計要素,會計報表的組織架構及其相關的內容信息都需要根據會計要素進行設計,除此之外,它更是進行確認和計量的重要根據。因此,嚴格定義會計要素,對于提高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準確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會計中,會計要素是由利潤、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五個要素組成的,而綠色會計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延伸體,其會計要素的設計必然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由7個種類85個具體指標構成的,7種類主要包括社會發展程度、政府調控離、經濟力、軍事力、外交力、生態力和科技力。綠色會計最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它的會計要素不可能和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相同,但為了更好的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相關內容,它需要對傳統會計要素做出相應的改變和發展,從而促進綠色會計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統一的戰略思想。
2.可持續發展需要綠色會計
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人們必然會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來促進周邊環境的改善,在此過程中,資源消耗所造成的污染又會反過來對周邊環境造成損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因而,我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相應的策略對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防止惡性循環對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環境資源是現代人和我們的子孫后代所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所以在滿足現代人發展需要的同時,我們要確保子孫后代不受其所害,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求。然而,社會經濟要發展,企業要是實現經濟效益,必然少不了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所以,對于因為環境資源增長的經濟效益,因利用環境資源產生的環境污染,為治理污染而投入的成本,綠色會計都要進行詳細、精準的衡量和記錄,將治理環境的成本、環境帶來的利潤等同于企業中的成本和效益,讓傳統會計向綠色會計進行轉變,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好的發展。
3.綠色會計對可持續發展起促進作用
(1)綠色會計的實施可以增強企業對生態效益的關注。對發展經濟而消耗的自然資源如何進行會計核算,是綠色會計的主要工作內容。利用綠色會計對企業的相關經營活動進行核算,除了對傳統的利潤、資產、負債、投資等項目進行核算之外,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治理污染所耗費的成本等項目都應該計入會計核算的項目范圍內。由此,企業在今后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會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放在同等地位,對各類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的發展。endprint
(2)綠色會計的實施可以更好的度量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綠色會計的主要任務就要對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科學合理、準確的計量和核算,這樣可以讓人們清楚的意識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進而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讓大眾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對環境進行保護。同時,促進政府和企業加大對環保項目的投資,開發可再生新能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
(3)綠色會計的實施有利于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現如今,政府和各類經濟專家都對綠色GDP高度重視,在國家環保局和統計局的領導下,全國6個試點區域將會試運行綠色GDP的核算工作。通過對各地區的綠色GDP核算指標體系進行公布之后,每個地區的環境狀況都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這對于國家進行相關環境治理工作,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對地區環境狀況進行披露,可以讓大眾切實的了解到本地環境的具體情況,從而可以加強大眾對本地企業和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監督,更能夠警醒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讓他們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去。
三、如何利用綠色會計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運行
1.在會計科目中增加環境類科目
要讓會計更好的對資源環境進行會計核算,發揮最大的作用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會計就必須對傳統會計科目做出改變,在會計科目里增加環境類選項,具體操作如下:
(1)將“環境資產”科目添加到傳統會計要素“資產”一項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就可以對企業的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使用、占有的礦產、水、電等各項資源進行記錄。并且,企業所占有、利用的各種資源中,如果有固定資產屬性的,也要將其進行折舊核算,納入企業成本費用的范圍。
(2)將“環境負債”科目添加到傳統會計要素“負債”一項中,這項科目主要負責記錄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環境負債,比如有些企業需要向政府交納相關的環保費用,在沒有繳清的狀況下就以“環境負債”的科目進行記錄。
(3)將“環境公允價值”科目添加到傳統會計要素“所有者權益”一項中,該科目主要是對企業零成本擁有的資源環境價值的一個反饋,比如包括在礦產區范圍內未被開發的山脈等。
(4)將“環境收入”科目添加到傳統會計要素“收入”一項中,對于積極治理污染、切實履行保護環境職責的企業,國家會給予相應的資金鼓勵和補貼。同時,企業在治理污染的過程中回收的資源也能獲得一定的收入,并且企業因治理環境獲得的良好品牌形象也是一種無形收入,“環境收入”就是對這類收入進行及時的記錄。
(5)將“環境成本”科目添加到傳統會計要素“費用”一項中,該科目是和“環境收入”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主要是對企業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所耗費的資金成本,或者因為污染環境而受到政府罰款等相關費用的記錄。
(6)將“環境利潤”科目添加到傳統會計要素“利潤”一項中,它是“環境收入”減去“環境負債”所得數值。
2.對傳統會計原則要做出改變
(1)必須要保留的會計原則。及時性、一貫性、客觀性、明晰性四個原則是會計中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更改的,只有嚴格按照這些原則運行,會計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2)對可比性和相關性兩個原則進行改造。在傳統會計中,可比性原則要求各類會計核算指標口徑一定要保持統一,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對比,而在綠色會計中,需要對這些指標口徑的范圍進行擴展,由國內的核算指標口徑擴展到國際核算指標口徑。會計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能夠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數據支持,是能夠實際運用的。而在綠色會計中,會計信息不僅要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記錄和反饋,更要對企業的環境信息如環境成本和收入進行記錄。
(3)創建新的會計原則。第一,公平性原則,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綠色會計,必須要堅持公平性原則,即現代人不能以消耗后代資源為代價而發展經濟,當代人和后代使用自然資源的機會應該是公平的;第二,政策性原則,綠色會計必須遵守國家和國際出臺的相關環境環保的法律法規,依法辦事;第三,完全披露原則,綠色會計需要在遵守傳統會計客觀性、及時性原則的基礎上,將企業的環境信息進行合理的公布,包括企業在治理和保護環境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和獲得的相應環境收入;第四,和諧性原則,企業在經營生產的過程中,必須學會和自然進行和諧的相處,不能無止境的索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更要適當的對自然環境進行投入和維護,讓經濟和環境實現雙贏的局面。
在我國綠色會計產生的時間雖然非常短暫,但其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政府和企業必須加強對綠色會計的建設和管理,讓綠色會計在企業中能夠得到深入的推廣,綠色會計一旦進入企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將和環境效益息息相關,這對于促進我國資源環境的良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路國蓮.綠色會計理論與制度建構[J].西部財會,2011(01).
[2]李海萍.網絡人文環境:綠色會計確認與計量的新視角[J].財會通訊,2010(23).
[3]王敏,朱志成.淺析綠色會計在我國的發展[J].科技信息,2010(21).
[4]朱海楠,曹陽.管理會計對企業的意義及應用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