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寰
摘要:近年來,由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關注。出現這類問題是多方面導致的,缺少社會責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關鍵詞:食品企業;社會責任;食品安全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的一句古話,近年來食品安全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食品安全包含有三層含義:第一層,食品數量安全;第二層,食品質量安全;第三層,食品可持續安全。現在,我們談到食品安全更多的是第二層含義,食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等。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一部分企業采用質量不好、價格低廉的原材料進行生產,嚴重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或者不顧消費者的健康,使用國家禁止的添加劑加工食品,對社會、對整個食品行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為例,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引發的奶制品安全事件,嚴重危害食用該產品的嬰幼兒的生命健康,給中國奶業甚至整個食品行業的聲譽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此事件導致三鹿公司破產,眾多幼兒家長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紛紛從國外購置奶粉,致使國產奶粉至今一蹶不振。通過這一事件可以看出,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對一家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的影響。
我國《公司法》第五條規定:“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從立法、道德、企業經營等角度講,對食品安全都有著重要影響。
一、原因分析
(一)食品企業者以“賺錢”為目的的經營理念落后
商人是逐利的,企業的特性決定了企業必須以盈利作為其經營目標,否則就背離了成立企業的初衷,因此,在人們的認識里,企業謀取利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再加上人性的自私自利的特質,決定了人總是最大限度的為自己賺錢,在實踐過程中,這種心理就會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后果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二)食品流通環節混亂
食品企業有很多是屬于個體經營,生產環境較差,缺乏專業設備,經營管理較落后。一些經營企業貪圖私立,蓄意出售過期或變質食品。從生產環節,無法保證食品的衛生質量。一些批發市場缺乏有效的產品質量監控,促使部分不法食品生產者利用這一漏洞偽造標識、濫用標識,欺騙和誤導消費者。這使得消費者在缺少辨別能力的情況下,使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因此,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關鍵就是要做好食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的監管工作。
(三)我國食品企業對承擔社會責任在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
一些企業認為社會責任標準認證或者企業捐贈或者企業所做的公益事業就是企業社會責任。他們似乎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將其看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只要通過了這一認證,企業就承擔了企業應負擔的社會責任。但這是很片面的。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容、層次非常多。就層次而言,對內,主要指雇員,就是說企業要對員工的個人生活、職業發展盡到義務;對外,主要是指社會,就是說企業要對環境、消費者、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總之,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多內涵、多層次、多維度的概念,不可將其簡單化、程式化,更不可將其等同于某個具體認證。
(四)相關法律不完善
“瘦肉精”“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斷發生,凸顯出相關法律部門在企業社會責任立法規定方面的不全面、不完善。目前我國的《公司法》、《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等對消費者、勞動者、環境等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內容做出了規定,但直接涉及到企業社會責任的仍不全面,規定內容較為籠統,可操作性不強;分散于法律法規之中,不成統一體系。
(五)標準化體制落后
許多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往往是通過鉆落后標準化體制的漏洞,加以利用,從而生產和銷售不合格產品,以致常常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危害到消費者切身利益。產品質量標準化本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一部分,并且相關法律規范也反映,企業的標準化體現出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良好的標準及其制定是生產合格產品的前提。落后的標準化體制,使得產品及其生產流程的許多環節缺少標準依據,不利于企業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不利于預防產品質量出現安全問題。
二、對策
企業應自覺增強社會責任的意識。
在“5.12”汶川地震以后,在互聯網上流產了一個責任消費的段子:涼茶喝王老吉(捐款1億),存錢到工商(8726萬元),還是用移動(5820萬元),買電器到蘇寧(5000萬),買保險到平安(3500萬),喝白酒喝瀘州老窖(3000萬),DVD買步步高(2500萬),買藥修正牌(2500萬),上網用QQ(2000萬),運動服裝穿李寧(1249萬),電腦買聯想(1000萬),洗衣機買海爾(1000萬),空調買美的(1000萬),開車開吉利(1000萬)。
通過這個段子可以看出,消費者是會加大對承擔起社會責任的企業的產品的消費。
此外,明明白白地消費,已成為消費者的訴求,特別是對食品這種入口并且會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對于產品的一些具體信息并不了解。產品信息的不公開、不準確都會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和消費。因此,要讓消費者信得過,企業就要對產品信息進行及時、準確地公開。反過來,這也能夠幫助企業減少仿冒本企業產品的假冒偽劣產品,正確引導消費者購買正品,減少假冒偽劣產品對企業的負面影響。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樹立企業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使企業普遍行動,只靠良知和高尚的道德是不夠的,還應該加強外界制度的約束。
首先,誠信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也不例外。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利益驅使,法定的強制性責任常常做不到位,法定義務能逃則逃,更不要說是這些沒有法律后果的倡導性社會責任。因此,增加拒絕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成本,是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因為一部分違法行為或者不道德行為的成本由社會為企業承擔著,那么,社會就應當將這種成本歸還給公司,通過經濟手段迫使做出違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的公司遵守并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應該在經營過程中把社會責任貫徹始終,對產品生產、消費者、企業經營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負責任、講誠信。食品企業要想獲取社會公眾信任的基本條件就是遵守商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這同樣也是受社會尊敬,長久經營的重要前提。
其次,建立健全政府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明確職責劃分。加強各監管機構內部建設,建立健全的激勵約束制度,提高監管執法人員的綜合執法素質,以增強監管效果,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應該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多方的監督作用,形成監督網絡,提高監督能力。應注意的是,在監管力度方面尤其要提高懲罰性賠償標準,提高企業的犯罪成本,只有在嚴厲的懲罰性賠償環境下,食品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再次,完善法律體系,保障消費者利益。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明確法律規定,從法律角度上強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性。企業是由一系列契約所締造的,而法律是調整契約關系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手段,所以多部門法律法規的協調配合才能構建出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環境。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在制定方面要達到上述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仍需要依靠其他部門法律來規范,為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提供平臺。只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夠使老百姓在食品安全上有法律保障。
三、結語
食品企業要生存要發展,但同時也要擔負起企業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短期內,企業追求經濟利潤,但企業要想獲得持續性經營,就要將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利潤相結合。只有這樣,食品行業才能夠重新獲得中國百姓的信任,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軍書.食品安全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思考——兼論三鹿毒奶粉事件[J].前言,2009(09).
[2]岳喜林.食品安全引發的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J].工商企業管理,2011(08).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