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德
摘 要:在教育新常態下班主任工作與師生關系的構建意義重大。提出了教育新常態下班主任工作開展的策略和班主任師生關系構建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整體成效。
關鍵詞:教育新常態;班主任工作;師生關系
新常態下,班主任教師的管理工作和師生關系的構建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之下,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距離涇渭分明,班主任始終端著,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學生則始終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之下,只是一味地服從班主任的管理。這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如何有效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成為每個業界人士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教育新常態下班主任工作開展的策略
(一)班主任不斷加強學生的心理防線建設
不斷加強學生心理防線的建設是班主任新常態下應該進行的教學活動之一。每一個班主任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為基本出發點,通過鍥而不舍的訓練讓學生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面對壓力或者是挫折都始終能夠保持榮辱不驚的態度。強化學生心理防線的方式多種多樣,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為學生組織各種班團活動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各種主題班團活動的引導和映襯,學生對于各種新鮮事物的理解變得更加透徹,原先偏激的認識逐步得到扭轉,心理建設效果逐漸顯現。
(二)不斷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對于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而言,團隊合作意識對其未來發展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每一個班主任都應該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轉變原先“單打獨斗”的思想理念,而是在團結協作的方針下不斷進步發展。首先,班主任應該不斷向學生灌輸樹立團隊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保證學生行為的統一,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方能收到實效。同時,班主任還應該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的進程中踐行團隊合作意識,將團隊合作的理念和指導方針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讓團隊合作意識根植學生心底,并逐漸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二、教育新常態下班主任師生關系構建的策略
(一)班主任始終堅持民主的管理方式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至關重要。第一,班主任必須摒棄沿用多年的“高壓式”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民主式的管理模式往往最受學生追捧,學生也最為受用。第二,班主任應該將民主的管理方式貫穿管理工作的始終,切勿在管理過程中虎頭蛇尾,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不管是在班干部甄選或者是在班級重大事務決策上,班主任都不應該獨斷專行,而是應該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將學生的意見建議納入考慮范疇之中,對于學生的合理化建議給予積極的重視和采納,不能采納的,班主任也應該說明原因,并在此過程中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成為學生的榜樣
對于學生而言,班主任的榜樣力量十分微妙。不少班主任之所以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中能夠與學生始終保持良性且密切的關系,“榜樣”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每一個班主任都應該秉持該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言出必行,成為學生爭相模仿的對象。同時,班主任還應該真正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諾,不要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言而無信之人。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信賴教師,教師也才能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
(三)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首先,班主任在對待學生方面應該一視同仁,不戴任何形式的“有色眼鏡”。不管學生應試成績優秀與否,都應該給予學生同樣的關心和愛護。在學生犯錯的時候積極幫助,正確引導;在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熱情贊譽,極力表揚。其次,理解也是構建師生和諧關系的重要“鑰匙”之一。班主任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問題、想問題,“急學生之所急,憂學生之所憂”。同時,班主任還應該深入認識和了解學生,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幫助,讓學生在一種身心愉悅的狀態之下開心地進行學習。最后,尊重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后防線”。每一個班主任應該尊重重視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在教育新常態之下,班主任應該尊重學生的隱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合理化的意愿也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四)多與學生進行深度的溝通交流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深度且到位的溝通交流必不可少。每一個班主任都應該利用自己工作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心貼心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和時間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均可。在新形勢下,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微信、QQ等都是學生熱衷的社交軟件。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新型的工具加強與學生溝通,讓學生在自己面前徹底打開心扉,分享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喜悅或者是煩惱。
教育新常態下班主任工作與師生關系的構建任重而道遠。每一個班主任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立足實情,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與工作策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充分感受集體的溫暖。
參考文獻:
潘淑華.淺談班主任與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3).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6]GHB1014)研究成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