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中小學生伴隨年齡成長,生理發育逐步成熟,但是由于其辨別是非能力差、社會經驗缺乏,隨著人際交往的拓展和學習壓力的增大,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刺激和影響,從而引發心理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但是隨著當今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對心理教育需求與心理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發生了脫節現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急需進行相應補充改善。主要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研究探討,針對其中的矛盾和問題尋找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設立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健康成長需求,學校通過目標明確、組織嚴密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中小學生伴隨年齡成長,生理發育逐步成熟,但是由于其辨別是非能力差、社會經驗缺乏,隨著人際交往的拓展和學習壓力的增大,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刺激和影響,從而引發心理問題。
世界衛生健康憲章明確了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康、行為協調、人際關系和諧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根據這個規定和中小學生年齡特點,我們發現當前中小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學習方面的問題,主要有考前焦慮、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升學壓力大等;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主要有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關系處理不當,引發緊張情緒等;適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升學之后不能適應新環境;情緒方面的問題,包括情緒起伏不定、心理承受能力弱,抗壓能力不強等;青春期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早戀引起成績下降,叛逆張揚,個別學生甚至出現打架、喝酒、罵人等不良行為等。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受到極大影響。
一、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教育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應用到實踐當中,如果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把心理健康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中,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肯定是存在問題的。
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歸納為教育學模式、醫學模式、咨詢輔導模式等三種,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
1.以教材為中心,忽視實際效果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正式學科,教材中涵蓋了心理學、心理衛生學及開發心理潛能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教師只是單純地將心理教育作為課程學習,讓學生勾畫重點,背記理論、教學內容,形式單一枯燥,與一般的學科化教育完全沒有區別。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幫助學生學習掌握了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但是學生不理解、不會用的情況較為突出,也違背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更要學會實際運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綜合素質。而以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學科化,教育效果停留在表面,不僅背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方向,更無法達到本質的教學目的。
2.概念混淆,與心理學、德育、美育等課程混為一談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并沒有真正分清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性,仍然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學、德育、美育等課程混為一談。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與這些課程有交叉滲透、相互共融的知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強調良好的人格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矯正學生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是極為消極被動的,預防心理疾病、發展良好心理素質才是其真正目的。而有的學校沒有進行單獨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德育、美育等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心理咨詢也采用德育的模式,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有效重視和執行。
3.用心理咨詢和治療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部分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障礙和疾病的治療上,偏重對發生問題的解決,強調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卻忽視了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心理健康的培養。這些學校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師,對大部分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視為心理疾病,并對其展開心理治療,以為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這種把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的做法明顯違背了其教育目的,既沒有讓學生掌握本該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識,又沒有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提前預防,更不要說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遠小于失。
4.學校領導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許多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了教育模式不完善、管理不規范,教育流于形式。很多學校雖然形式上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配備了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和相應的咨詢教師,但由于教學方法不對、教育模式固化、宣傳力度不夠等各方面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有的學校象征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設置心理咨詢室,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檢查,教育職能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5.教師教學水平不高,專業素質不夠
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傳統教育,對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的要求更高。很多教師都是兼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沒有受過相關的理論培訓,對專業知識一知半解,也缺少實際的教學經驗,指導實踐不力,特別是對于如何豐富教育教學模式缺乏研究,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長期在低水平徘徊。甚至有的個別教師身兼數職,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理論功底薄,實踐經驗少,只會照本宣科,既不明白理論原理,又不能解答學生心理困惑,對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造成了很大影響。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認真端正態度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正確的觀念才能做出正確的事情。學校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實踐。要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還能幫助學生感受生活的樂趣,提高其綜合素質,為以后的成長成才打下基礎。要端正態度,努力克服錯誤的思想認識,把一味流于形式的觀念轉變為全面系統地培養人才上來,充分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思想以及團隊精神,有效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2.加強教學培養,組建優秀師資隊伍
無論何時,教師始終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針對心理健康教育整體師資水平不高的現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學培養,不斷提升師資隊伍的綜合專業素質。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要增加教師教學培訓,豐富和完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增加溝通交流機會,了解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引入先進教育模式,提高教學水平,使心理健康老師真正服務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此外,學校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引進一定數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配備數量適當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咨詢師。
3.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搞好結合滲透
中小學課堂教育始終是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學習中學生精力集中、記憶力強,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滲透到各個學科課堂中,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具體來說,就是要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為主陣地,針對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內容和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獲得心理成長;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搞好結合滲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程,使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能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之外,要營造好與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發揮學校群體組織如學生會、團支部、少先隊的作用,組織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吸引和鼓勵學生參加,鞏固和發展課堂教育效果,幫助學生健全人格,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4.加強與家長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希望。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及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所以在家庭環境中要注意用良好行為和高尚品格引導孩子,自覺維護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和教師應注重溝通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價值,能夠為學生減壓排負、調節心理,讓其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可以成立家長學校或者利用家長會時機,積極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教育意識,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家庭環境,逐步建立合作共育、無處不在、潤物無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加強與社會教育結合,開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生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一直在變,他們遲早是要走入社會的,幫助他們提前認識和了解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自我封閉,要積極走出去,加強與當地社區合作交流,聯合開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們在和諧健康的社會活動中,汲取正能量,學會為人處世,從而健康成長和發展。活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育學生自覺抵御社會不良文化的侵蝕,培養他們辨別是非和認清美丑的能力,以免孩子被社會消極因素影響而走入心理誤區。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遵循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育方式,圍繞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達到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開發學生心理潛能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學校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真心實意為學生服務,注重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選擇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模式,培養良好的心理健康,讓學生的身心素質得到全面、健康、充分發展,為以后卓有成效地回饋社會、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呂秀平,呂秀華.做陽光教師育陽光學生謀特色發展[J].中華少年,2016(11).
[2]韋俊卿.要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研[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S1).
[3]宋春艷,郝春東.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素養培育問題[J].教育現代化,2017(3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