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麗
摘 要:口算是指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不需表達計算過程直接得到計算結果的一種算數方式。口算既是筆算、簡便計算的基礎,又是體現計算能力的重要表達方式。在小學教學中,學生掌握口算技能不僅培養了自身綜合的思維能力,還能將其在生活中得以熟練運用,從而提高生活技能。
關鍵詞:數學;口算能力;應用策略
小學數學作為數學學科的基礎,其含有大量的計算及應用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掌握計算能力、實際應用能力,以將其運用在之后更深難度的教學及日常生活中。而口算作為計算的基礎,更是需要學生扎實掌握以將其熟練運用。學生在學習口算的過程中,心智、觀察力及思維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一、提高學生數學口算能力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用到,周圍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加減法進行口算。小學生的思維活動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表現形式,所以周圍羅列的物品都可以作為學生鍛煉口算的工具。當教師教給學生一加一等于二時,就要多列舉一些能夠表達該等式的例子。比如用粉筆,或是書本進行加減,從而讓學生真正懂得這個等式里每個符號及數字的含義。掌握了口算技能后,學生即使不在課堂中,也能夠發現自身周圍可以加減的事物。在學生不斷發現和鍛煉的過程中,其觀察力越加敏銳,對周圍事物也越加敏感,其反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培養學生綜合的思維能力
口算能力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口算計算需要學生將各種信息在頭腦中進行拆分組合,且在短時間內得出計算結果。比如,問學生十五加十五得多少,學生在頭腦中也許會將每個十五拆分成十和五,且將十和十相加,再將五和五相加,最后將其整合得出三十。在口算過程中,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且不斷在頭腦中將數字進行拆分整合。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學生在拿到一個算數題后,迅速將其轉變為能夠快速計算的若干等式,最后將其整合得出答案。
二、提高學生數學口算能力的應用策略
(一)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教師在布置口算教學任務時,應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由簡到繁,由慢到快。小學生接受能力較弱,對于一些新的知識需要反復應用才能夠熟練掌握。所以在接觸口算運算時,教師應先從簡單的內容教起。比如,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都是十以內的加減法,教師在教口算時,就應該提前讓學生熟練運用十以內的數字。教師可以制作十以內的數字卡片,每天讓學生對其進行組合加減,使學生對十以內的加減法了然于目。之后教師將題目增加到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教學生將大于十的數字拆分成十以內的數字從而進行加減和整合。而三十以內的加減法拆分成二十以內的數字進行加減。這樣學生在一個穩固的基礎上,不斷累積自身的口算經驗,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在以后的數學計算中,能夠做到反應迅速,了然于目。
(二)創建競賽,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產生興趣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配合。對于小學生來說,持續練習口算計算會覺得枯燥,難以一直保持高度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探索方法。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口算競賽。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同學組內進行編號。之后根據一號、二號的順序進行口算答題。每組派出的同學站在講臺上。教師說出一道計算題,幾名同學進行搶答,第一名答對的同學即可獲得1分。最后評比哪組同學的得分最高,并予以獎勵。這樣學生不僅會為了競賽多加鍛煉口算技能,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更在比賽過程中提高了口算的反應速度和計算能力。
(三)教會學生口算技巧
雖說勤能生巧,但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知識經驗更豐富,所以直接由教師來傳授口算技巧對學生之后的學習更有利。比如,教師出一道題,二十三加七得多少。然后給學生講授算這道題的技巧,即將二十三分成二十和三,再將三和七相加得出十,最后整合為二十加十得出三十。這樣學生掌握了技巧后,就能夠將其運用在更多計算題中,熟練掌握了將數字拆分為數字十的倍數和剩余數字,再將其相加的技巧。或是當學生遇到九加三這道題時,教師教學生先將三拆出一個一剩二,將九和一相加得出十,再將十與二相加得出最后結果為十二。學生掌握了口算技巧后,能夠更快速且準確得出計算題的結果。若是感興趣的學生也會自己總結經驗得出新的口算技巧,從而增強了自身的創新意識。
總而言之,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口算運算能力,不斷開發新的應用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的思維能力及敏銳的觀察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兒童心智。
參考文獻:
[1]張淑玲.談培養一年級學生口算能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
[2]石順寬.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