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曼
手工課程的開設在美術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利于全面開發學生的大腦,有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手眼配合能力等。創意手工課程是校本課程的一種,屬于手工課程的范疇,包括布藝、粘貼、毛線球、中國結編織、剪紙、折紙、繩編、絲網花、串珠等各種益智手工的制作。隨著串珠的出現,越來越多人愛上了串珠編織的樂趣。通過挑選珠子的質地、整體配色、與其他素材的混合搭配等程序,巧妙地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動物、植物、人物的造型串珠飾物,以及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手鏈和項鏈等飾物都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
一、手工串珠的意義
串珠,顧名思義,是用水晶、玻璃、琥珀等質地的珠子,巧思妙想,動手做出屬于自己的心愛飾品。它的立足點和宗旨在于形成動手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態的串珠作品來表現自己的意愿及鍛煉手、腦、眼的協調,了解串珠藝術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掌握串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會運用幾何知識分析珠藝作品的結構和層次,能設計和制作與自己生活貼近的作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動手實踐能力,充分發揮想象,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創新制作,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養成細致耐心、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還可以讓學生從成功的手工作品中獲取成就感。
二、手工串珠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致認為,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便會自愿地去鉆研學習。小學生天真、思想活躍、好奇,這個階段是兒童時期創作生命力最強的時候,他們喜歡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樂此不疲地把它視作一種“游戲”。因此,在課程起始階段,教師以五顏六色的杯子墊,以及杯子墊的用途為基礎,使學生首先在感官和作用上對串珠感興趣,緊接著從趣味性強、兒童感知熟悉的、簡明又易于制作的題材選擇入手,比如孩子們愛吃的水果——蘋果、西瓜、草莓等;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可愛的小黃鴨、小兔子,小金豬、漂亮的白馬等,符合兒童的制作能力和條件,使學生在興趣能動力的驅使下順利掌握串珠的基本方法,滲透串珠所用的工具材料。
三、手工串珠教學要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
本著先易后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在課程伊始,教師要先教會學生基本的串珠技能,使學生能夠手、眼、大腦協調配合。一開始的時候,孩子的小手捏著線左串右串就是串不進珠子的孔,好不容易串進去了,又打不成結,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一個個地捏著小手教他們打結;學會了打結,又分不清楚左右線……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讓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學生只有在自己進行操作時才能發現問題,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只有在解決了這些基本問題之后,才能在串珠的過程中逐漸增加難度,進行珠子添加、減少、顏色變換等花樣,串出五顏六色的小動物、小飾品、卡通形象等物品,使創意手工串珠課程更具有操作性。
四、手工串珠教學要注重教師的示范、啟發引導與學生操作相結合
手工課是動腦動手課,動腦是主導,動手是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挖掘潛在的創造力,充分把手腦相結合。在串珠基本功扎實以后,教師要利用繪畫技能繪制走線圖和表格圖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學:先引導學生根據表格圖要求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啟發他們大膽創新,使普普通通的葫蘆變得更漂亮,有的學生就想出了在葫蘆腰間串編流蘇,有的學生想到了在葫蘆把上串上裝飾品,還有的學生想到了在葫蘆上用不同顏色的珠子插花等,教師對這些創新要及時給予充分肯定。而教師的示范更是讓學生在觀察中動腦,在動腦中進一步操作。手工教學中許多技法問題僅用語言表達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注重操作的串珠教學,尤其要加強示范。教師在課前要反復熟悉串珠教程的每一步,熟練掌握制作技巧,以保證示范的規范性、熟練性、技巧性,使講解與示范配合自如;保證課前準備的范作或其他可視性的形象資料在課中適時演示,進行直觀教學。這些都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學生的思維得以啟發,構思得以馳騁。如學習“串珠蘋果”時,教師先示范穿第一個大圈五珠圈,并告訴學生第二圈是以第一圈為基礎,以第一圈上的每一顆珠子在串成的五個五珠圈,示范完后問學生:第三大圈如果是四珠圈該怎么串呢?學生動手制作時除了做好教師示范的步驟后,還要動腦思考以五珠圈為基礎四珠圈的串法等。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基礎技法以后,再自行串出各種小動物,讓學生看到一顆顆珠子在他們的小手中一步步變成一件件藝術工藝品,使學生充分感受材料的特性及其制作活動的樂趣以及成功的愉悅。
創意手工串珠是一種細致活,需要耐心、細致,才能完成精致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在串珠的過程中享受造型的樂趣,在精美的作品中體驗成功,在成功的喜悅中感受到生活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完成串珠作品,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其他課程的間接興趣,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
[2]李海龍.校本教研與組織變革[M].大象出版社,2015-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