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社會各界都在呼吁人們要保護它,而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正承擔著這樣的使命。首先分析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滲透這個教學關鍵問題;其次再以八年級上宋代的相關課例為案例,以三步走、層層遞進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最后對這個教學問題進行了簡單的評述和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實生活;問題解決
一、教學關鍵問題分析
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提到: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它頑強地影響著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規范、制約著這個國家、民族的觀念和行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如果拋棄傳統文化,就會在世界民族之林失去地位。2014年在兩會上某些政協委員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矯正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病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因此呼吁“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無疑是有利于大大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在講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有關內容時,在生產力很不發達的情況下,能夠為人類社會做出如此大的貢獻:精神方面如哲學有老子,史學有司馬遷,軍事有孫子,文學有唐詩宋詞元曲等;物質上的發明有指南針、印刷術等,這些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學習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偉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關鍵問題解決
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要求是:描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要點提示是:春節、清明、端午等的起源,唐宋時期各民族生活習俗的互相影響,宋明城市生活的變化,明清鄉村生活的變化。下面我就宋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這一教學內容提供一些教學解決方法。
(一)以“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課題為引,從春節聯系到我國其他傳統節日,使學生初步感受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
影響
設計意圖:《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是舊版八年級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主要討論春節等傳統節日的來源、民俗、傳承和變遷,挖掘蘊涵的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美好情感等,探討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正確態度。我對這課內容進行截取、整理,歸納用于現實教學中,要求學生探究春節的歷史和觀察當前的春節社會現狀,學會用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方法去收集、分析、處理和評析各種材料,嘗試用歷史和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弘揚傳統文化,宣揚傳統美德的積極性。
課堂程序設計:
導課:課間播放《過年日子》,從學生感興趣的有關過年的話題談起。
1.感悟過年習俗
(1)過年的起源、傳說、歷史
(2)觀看電影《過年》的剪輯片段,學生列舉過年的民俗活動
(3)學生討論分析這些民俗活動的傳承和演變
(4)討論:春節的民俗活動中蘊涵的傳統道德文化,傳遞的美好情感
小結:對春節民俗應堅持繼承和發揚的原則。
2.感悟傳統節日文化
(1)圖片展示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
(2)學生列舉其他傳統節日的民俗及其道德文化內涵
(3)討論面對傳統節日的正確態度
3.交流提升:學生以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收獲
以藏頭藏尾的對聯形式來結尾,別出心裁構思一幅嵌字對聯:“采民俗文化促國家統合,長民族精神助中華復興”,學生精彩對出橫批“采荷長興”“采長合興”,富有情趣與意義,余味深長,課堂教學在高潮處落幕。
(二)通過閱讀相關史料,對照現實生活,進行模擬表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設計意圖:單純地依靠老師敘述歷史很難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了,因為好多學生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再加上他們本身的歷史知識儲備并不充足,所以通過小組模擬表演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加深對這個時代的印象。
課堂程序設計:
把全班分為三組:社會生活組,文化組,科技組。請學生結合書本知識、教師提供的史料,查閱課外資料,請每組完成兩個任務:①小組各自整理歸納宋代社會生活、文化、科技方面的特點或成就。②設計5分鐘的課本劇,來表現每組的特色或成就。
最后小組互評,尋找其他小組的亮點及不符合歷史的部分。
通過對書本知識的解讀,閱讀相關的史料和圖片,再親手整理特點或成就可以讓學生可以由淺到深,從多個角度感受宋代的魅力,從而增強文化自信。而以小組形式組織模擬表演,無論是對于表演者,還是觀眾,都是一次深刻的教學體驗,最后的小組互評環節,更是提升了本次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在提高學生知識儲存的基礎上,大大增進了學生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通過學習“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都市生活”,描述宋代都市人們的生活情況,使學生深刻感受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
影響
設計意圖:采用初中社會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聯系閱讀法、自主提問法等,通過欣賞圖畫研究歷史,又從歷史依據中反過來深化解讀圖畫。
課堂程序設計:
導課:根據學生差異,可以有多個選擇。例如展示圖片,介紹杭州宋城來歷;或者圖片介紹開封城的清明上河園風光;或者觀看清明上河圖的3D視頻。
準備學具,每三個學生一份清明上河圖工藝品,學生嘗試如何以傳統文化方式閱讀古代繪畫。
1.看圖觀景
采用古代畫軸欣賞方法,把圖分成三個場景,宏觀了解教材編寫的視角,宏觀了解國寶。
2.看圖探史
聯系史料《東京夢華錄》,以圖上有什么人與物?怎么樣狀態?為什么這樣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讀圖。關注虹橋,出示圖表材料和相關史料,分析汴河的重要性,集市出現。重點探究都市街景中人與物,歸納北宋生活的特點,從城市交通、商業發展、世俗生活、人口狀況等方面歸納北宋都市生活的繁華。
3.讀史思考
引導學生思考《清明上河圖》中哪些生活場所或者生活習俗仍然保持到現在?你在哪些地方看到過?請舉例。而哪些場所和習俗已經消逝了?你覺得是為什么呢?
4.以史為鑒
聯系美國學者芒福德對北宋都市的評價,結合本課所學內容,說一說北宋都市生活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繁榮、和諧而“充滿生氣的城市”有哪些啟示?
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衰變遷,感受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理解傳統文化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其實就蘊藏于我們生活的點滴。通過本課學習可以使學生慢慢養成發現那些被忽視的傳統文化,對其進行傳承,乃至創新的思維方式。
三、評述與建議
(一)評述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了,他自然而然會熱情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種主動參與使得教學有效甚至是高效。通過展示描述古代人民生活的圖片、史料,設計模擬古代人民生活的場景,歷史不再是枯燥地陳述過去,而是鮮活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回到歷史現場,更好地感受歷史跟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的生活就是一步步演變過來的,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正深深地受著傳統文化的影響。
(二)建議
幾百年之前的歷史畢竟距離學生太遙遠,很多時候,教師只能通過圖片、史料,通過模擬表演來還原歷史的片段,但是對學生來講那畢竟是抽象的,而傳統文化的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要更多地將課程融入生活中,將傳統文化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才更加深刻。特提出如下建議:在進行這一主題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作為一個專題,當所有朝代的社會生活介紹好之后,做一個整理,專門進行一次傳統文化內容的課堂學習,或者可以組織一次傳統文化的歷史講座,讓學生走出教材的內容,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在暑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夏令營,參觀當地歷史文化場館,把傳統文化真正地融入現代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顧偉列.中國文化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王祥云.中西方傳統文化比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