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華
摘 要:特長生培養作為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是高中階段體育人才培養項目的關注點,更是高中體育專項人才培養實力的展示。然而就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的訓練效果來看,與實際體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基于此,從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現狀著手對體育特長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明確,然后結合高中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探討促進體育特長生訓練效果提升的良好路徑,促進高中階段體育特長生培養的效果實現。
關鍵詞: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有效性;提升
體育特長生作為一項支撐國家高端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體育內容,對于學生、學校和國家的長遠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除了要面臨緊張的文化課程學習以外,還要分配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相關體育特長項目的訓練,因此,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有效的訓練途徑來提升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效果,節約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文化課程的學習,以保持自己在文化課程和體育項目成績之間的均衡是學生和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
一、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現狀
對于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培養來說,是否對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現狀進行全面、客觀和準確的把握是影響到特長生訓練計劃制訂與實施的關鍵,也是影響特長生訓練效果的基礎性內容。就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實際情況而言,雖然近年來培養的學生數量和質量較之前都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難以滿足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1.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實際情況
研究中發現,多數學生選擇體育特長生這條路是因為自己在文化課程學習方面并不優秀,處于班級的中下游,這些學生通過文化課程考試來進入理想高校的成功率比較低,因此選擇通過特長生的這條路徑來實現高校夢。因此,這些學生在文化課程方面的成績和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在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方面也比較欠缺,只能夠通過一項或者幾項體育項目的專項訓練來獲得一項優勢。同時,這類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體育充滿了興趣,并且具有一定的體育素質和能力,能夠經過刻苦的訓練來獲得技能方面的提升。
2.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實際情況
就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近年來學校和教師對于特長生所持有的觀念有所變化,投入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特長生的培養,但是教師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往往采用一視同仁的方法,缺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導致學生訓練的效果缺乏良好的方法支撐,學生只能夠通過對簡單動作進行重復性練習來實現自身技能的逐步提升。
二、提升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效果的有效路徑
通過上述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的現狀可以看出,當前的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存在訓練觀念滯后、訓練方法缺乏創新和學生訓練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這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特長生的長遠素質提升,也是當前提升特長生訓練效果所必須著手解決的。
1.更新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觀念
人的思想觀念會對自身和他人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對于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來說,具有良好的訓練觀念是學生和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支撐其進行長期體育訓練的關鍵。一方面,教師和學生要糾正自己對于體育特長生的片面認識,對體育特長生訓練的意義有一個更加客觀、全面的理解,即特長生的培養是為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大量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處理好文化課程學習和體育訓練的關系,平衡兩者之間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保持學生自身文化知識和體育技能的雙重提升,避免偏科。
2.創新特長生訓練方法
良好的訓練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專項訓練成果,提升訓練的效果,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文化課程這一短板內容的學習。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和特點來制定個性化的特長生培養方案,提升學生訓練的針對性;其次,要密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從教師那里獲得解決方案。
3.提升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
在日常的體育特長生訓練過程中發現,雖然有些學生在訓練初期有著非常高的興趣度,訓練起來也特別賣力,但是到了訓練的關鍵階段,則會出現“打退堂鼓”的情況,這充分說明了學生缺乏較為長期、穩定的訓練動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參與訓練的原因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把握激發學生訓練積極性的因素,并不時地為學生創造一些有利的環境來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堅持長期的訓練。
體育特長生作為高中學生實現自身未來良好發展的重要路徑,是基于學生、學校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種重要人才培養策略。基于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培訓過程中存在的訓練效果不理想的情況,相關主體要從觀念、方法和積極性等方面進行優化,以提升學生參與訓練的效果,使學生能夠通過刻苦的練習來獲得自身體育技能方面的良好提升,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有一個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時軍霞.提高高中體育特長生訓練效率的方式淺談[J].當代體育科技,2013(9):26-27.
[2]戴晶晶.高中體育教學中提高體育特長生訓練效果的方法[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6):24-25.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