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 要:地理學是對地球及其表面環境下的各種自然及人文現象以及二者之間關系進行研究和探索的學科門類,具有很強的圖像性的要求和特性,地理學習中常見的地球儀就屬于地理學中“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對地理圖像的觀察,能建立起對地理學的空間概念與思維,從而使抽象化的地理知識更加具象化,因此“圖像”是地理學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對“以圖導學”概念及意義價值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以圖導學”針對性的措施建議,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地理教學;以圖導學;方法分析
所謂“以圖導學”,顧名思義就是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利用“圖像”對教學內容進行展現,從而使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所展示和使用的“圖像”內容進行思考和探究。相比于傳統教學的單調枯燥和難以理解來講,圖像化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化和立體化,更能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和興趣性,逐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考習慣。多媒體的廣泛應用為以圖像為載體進行輔助教學的“以圖導學”的地理教學模式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對地理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及作用。
一、“以圖導向”教學模式在地理學科中的應用價值
(一)“以圖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將枯燥、乏味的文字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圖像來對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立體化的展現,充分活躍及調動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及關注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考和探索之中,不斷強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興趣,避免以往傳統教學中學生因一味對知識死記硬背而對學科產生的厭倦心理。
(二)“以圖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地理知識錯綜復雜、信息知識量極大,同時對學生的立體感及空間感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之中,老師一定要避免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積極調動學生的活躍性和對學習知識的興趣感,使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應有的保障。“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作為當今教學創新下的新的教學模式,更具靈活性和趣味性,也可以更好地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圖像展現及講解方式的調整,通過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性的充分調動,使課堂的學習氛圍得到活躍和提升,在無形之中對學生地理空間感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初中地理課堂及教學中“以圖導學”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圖文結合
在初中的地理教學內容和知識要求中,有很多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的知識內容,如地球表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的分布、各山川河流的走向、各地區的氣候差異等,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充分調動地理空間感、思維及記憶能力,從而對知識達到更好的理解及記憶效果。因此,任課老師在進行這些教學內容的授課時,既要利用“圖形”加強學生的空間感,也要利用“文字”加強學生的記憶感和理解度,圖文結合才能使“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發揮更積極有效的作用。
(二)以圖導課
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較為活躍的快速學習及成長階段,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枯燥乏味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消退,影響教學質量。因此,通過“以圖導課”的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不斷豐富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性,營造活躍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舉例來講,在進行初中地理中關于南北方差異的課堂教學時,任課老師就課堂先通過多媒體圖形來展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自然風光、氣候現象、制備及農作物的種植、地形等的差異來使學生產生直觀性的知識內容的感受,從而在進行完圖像展示后任課老師也可以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進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培養。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能力和立體感知能力等,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因此,當今初中地理教學要充分重視“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銳.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125.
[2]彭升.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思考[J].中華少年,2017(34):198.
[3]李學龍.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的運用[J].赤子(上中旬),2017(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