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剛剛開始接觸生物的學生而言,采用科學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僅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而且還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展開了論述,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物作為一門與日常生活十分密切的基礎學科,其所有的觀察和原理都是源自于人類本身及生活的。對于剛剛開始接觸生物的學生而言,采用科學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僅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而且還可以提升教學效率。本文將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展開了論述,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有益參考。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標要求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必須緊緊圍繞學生來開展。初中生第一次接觸生物,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生物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學生生活與生物有機聯系起
來,有助于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隨生感,更快速地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例如,我們在進行“生命的基本特征”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段“土豆變腐爛”的動態視頻向學生播放,引導學生對這種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生物現象進行思考。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之中可以通過提取自身已有的生活常識對生物問題進行探究,從而有效降低學習難度。
二、挖掘生活化教學內容
如果要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其教學內容必須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才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在生物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尋找、發掘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變成為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這樣可以讓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感悟教學內容,進而有利于激發對生物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進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發生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實例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比如:饅頭是通過真菌發酵之后做成的、酸奶包含大量的乳酸菌、罐頭和鮮奶都需要經過高溫滅菌才能保存,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實例,將現實生活經驗與生物理論知識進行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學習生物知識。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知識源于生活,理論源于實踐。這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這一客觀規律,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方式來學習知識、驗證理論,不僅可以豐富生活閱歷,而且還可以減輕學習壓力,有利于學生構建起自身的生物知識體系。例如,當我們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前往附近的公園開展一次“調查身邊的生物”實踐活動,以小組形式對公園內的生物進行調查,并按照形態結構、用途和生活環境等進行歸類,最終形成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通過生活化實踐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主動親近自然得以減輕學習壓力,而且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集體協作能力。
四、提升生活化教學技能
初中生物教師必須通過各種培訓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化教學技能,才可以真正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水平,更好地培養中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目前,雖然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師已經初步具備一些基本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但面對各種不斷變化的教學情況以及教育理念,仍然需要廣大一線生物教師對生活化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進,以便更好地提升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水平。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觀看和研究名師專家的教學生活化講課視頻,學習其先進教學經驗,以期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此外,初中生物教師還應積極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講座、教研活動,以此來獲得更多先進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五、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生物課堂教學的延續,是鞏固消化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手段,是初中生物教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初中生物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盡量防止其脫離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而應該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課后作業能充分體現出生活化特點,引導學生在自己相對熟悉的氛圍中認真完成課外作業,使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發展意識得以增強。例如,當我們在布置“植物種子的萌發”課后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生活化設計,讓學生回家之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粒種子進行養殖,然后以圖文的形式來描繪整個萌發過程。
總之,初中生物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將生活化教學策略合理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從而在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閆云俠.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J].新教師,2017(3):52.
[2]董晨笑.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運用策略[J].新課程,2017(2):30.
[3]李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6):28.
作者簡介:傅琳琳(1991.01—)女,漢族,福建廈門,本科,福建省廈門市湖里中學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