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五千多年的文明進化造就了華夏炎黃子孫以德為立足之本的價值取向。而在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下,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學生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而以道德帶動教育發展才是最根本、最穩固的方法路線。因此,學校大力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設才是真正地從內在根源上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水平和道德素養。
關鍵詞:學生;核心素養;道德法治
在《漢書》中有一句話:“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意思是馬不經過馴養,就不能駕馭前行;而人沒有道德素養,就不能委之以重任。一個有德行的人不論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歡迎的,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是盡善盡美的。而培養一個人道德最關鍵的就是從教育抓起。隨著祖國的日益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而這個夢想的傳承者就是一代一代的新青年。“少年強,則國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此,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育成為學校擔負的一大重要責任。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是一條重要途徑。深度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設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這對他們長遠的人生規劃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對現實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能起到積極有效的轉變和改進。如何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產生更好的實效性,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創新教學手法,讓課堂更有趣
傳統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師為核心,整個過程展現的基本是老師說講的“灌輸”式教學,這樣的課堂氛圍顯得較為被動無趣。作為一門非主修類的課程,加之空談理論上的東西必然會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會全情投入,才會想著努力把它做好。而老師作為課堂的帶動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感受到課程的樂趣,從而主動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場去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需求,尋找一些更加豐富有趣的知識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活躍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從心理上對自己產生認可,自信的增長會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二、以身作則,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切事情成敗的關鍵都在于是否以人為本,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的目的即是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觀念的培養。[2]而這些首先在施教者本人身上應該有明顯的體現。孔子在《師道》里面說:“言傳身教,上行下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乃教之根本。”韓愈的《師說》里面也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首的傳道即是順人善性,揚善抑惡。所以,一個教師只有自身的道德專業素養合格,他的言語才有穿透力和說服力。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先要發展教師的核心素養。同時教師要有主動提高自身能力和素養的意識。教師的態度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深度,教師的責任與關懷就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教師對學生體現出來的友善、平等、真誠和尊重也是學生是否熱愛一門課程的關鍵因素。
三、情景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融情于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設立相對應的情景,能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主觀透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例如多媒體教學,首先可以讓學生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力,再結合當下的網絡時事熱點引發學生的討論,教師與學生分扮不同角色,共同交流探討,拉近相互的距離。教師借此來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他們的所思所想以及所需所求,從而給予更加正確的引導,實現最終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所要達到的目的。
四、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對于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來說,親身去體驗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來說無疑更有效應。社會是最好的學校,教師有目標,有計劃地科學引導學生到社會上實際參與和感受會讓學生擁有更加清晰的道德法治意識觀念和產生強烈的心理感觀。現實的沖擊更易于形成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3]學生通過和具體人物、事件的接觸和交流,在實際場景中去觀察與思考,看到問題,提出問題,再聯合課堂的理論與尋求幫助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的參與中不但豐富了知識面,同時提高了動手能力,在整個融入的過程中激發出自己潛在的先天素養,更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三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他們核心素養的發展才更加生動有力。
總而言之,學生是讓祖國與社會寄予無限希望的群體,他們純真無暇,積極陽光,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只有社會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不斷研磨總結,反思提高才能更好地培育未來,培育
希望。
參考文獻:
[1]陳光全,鮮于文珍.奏響道德與法治價值教育的強音:道德與法治課程價值性的深度思考與實踐創新[J].中小學德育,2018(4):50-54.
[2]道德與法治課堂之“惑”與“解惑”[J].中小學德育,2018(4)::37.
[3]陳小紅.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體驗式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6):29-30.
作者簡介:黃世東(1974.10—),男,回族,河北省張家口市人,本科,職稱:高級,河北省尚義縣第二中學,研究方向:學生德育,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