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媚
摘 要:語文閱讀課程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針對現如今高中語文閱讀課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如何通過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單一的閱讀課程營造為積極有益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于閱讀課程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對課文可以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智慧課堂;語文閱讀;策略
現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以下問題:閱讀目標不明、課程內容單調、課程形式單一等。如何突破這些問題,將課堂變得有趣、多元,一線的教師往往深為所惑。本文通過智慧課堂的應用,對此類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所裨益。
智慧課堂是落實素質教育、推進我國教育發展的一種課堂模式。通過智慧課堂的開展,可以實現課堂的有序性、智慧性、互動性,最終實現啟發式教育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教師不斷補充課本外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讓學生閱讀時能深入思考,更為有效地理解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教師“填鴨式”教學轉變成為主動積極地閱讀,形成發散性思維。
一、善用影視片段,實現情景教學
隨著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教師上課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不僅能促進師生互動,也能增強生生交流。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時,經常因為枯燥無趣的書本,而失去了對于閱讀的熱情。如何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熱情,是教師必須直面的一大難題。在引導學生閱讀前,先創造相關的情景,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投入到學習中,進行沉浸式的學習。
影視藝術具有直觀、生動的特征,通過影視片段的播放,能夠直擊學生內心,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引發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的興趣。
譬如,在學習《紅樓夢》等經典文章之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等,讓學生對于曹雪芹的生活背景、對于清代的生活情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因此對于《紅樓夢》的故事敘述也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在閱讀相關篇章時,學生得以對《紅樓夢》里或可嘆或可泣之故事能夠有更為透徹的理解。
在閱讀魯迅的相關文章時,可以展示部分魯迅故居的照片和播放近代中國人民抗爭史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對于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性格能夠有多維度的了解。
閱讀本身就是學生與作者交流的過程。通過設置情景,更能夠讓學生在短暫的時間內較為全面地理解文章。在觀影后組織學生閱讀,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同時,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
二、通過溝通交流,深入了解文章
教師是學生的“啟明燈”。在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給予指導,及時解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困惑。部分文章或晦澀難懂,或涉及課外知識較廣,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不易理解。此時,必須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明晰文章。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作者、創作時間等,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的領悟;教師還需要協助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以便提升閱讀的有效性。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有效提高,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
促進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該倡導“自主學習小組”的建立,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實現思想的交流。學生年齡相仿,思想相近。閱讀文章后的及時交流可以讓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讀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三、學以致用,升華學生對文章的認識
文字的表達是對于文章閱讀最直觀的反饋。享受純粹的閱讀雖好,但教師無法了解學生閱讀后的感受和收獲?!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蓖ㄟ^閱讀學習提升學生寫作水平是進行閱讀訓練的目標之一。因此,可以布置閱讀后的寫作訓練,一來可以讓學生將其感悟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來;二來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上交對文章的觀后感,也可以模仿所讀之作品,撰寫一篇類似風格的文章,以此提升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也能讓學生找到合適的閱讀審美,挖掘文章深層次的內涵,借鑒文章創作的成功之處,從而實現“閱讀和創作雙發展”。
四、突破應試思維,由“臉譜教學”向“特色教學”轉變
對于教師的評價大多以學生的成績和教師所獲獎項為基準。因此,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成績和教學成果,而忽視了對于課堂本身的架構。這些“形式化”的束縛制約了課堂的豐富性和多彩性,導致許多課堂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甚至一些模范課、示范課也空有其表,失其內涵。教師在這些面前喪失了自我的課堂風格,被“格式化”。然而,要靜心打磨一堂優質的閱讀課,教師不能失去自我的思考,必須要由“臉譜化課堂”向著“特色化課堂”轉變,散發出教師課堂獨特的魅力。
教師在教授學生閱讀時,應該勇于嘗試與以往不同的教學形式,充分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好好發揮。突破之前教師“講”、學生“讀”的閱讀課模式,多加以創新,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反思,從而完善閱讀課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現階段,閱讀課程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希望通過智慧課堂理念,使閱讀課堂更具有靈性,更富有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馮碧紅.例談實現語文智慧課堂的有效途徑[J].基礎教育研究,2017(12).
[2]孫敏.智慧課堂在線[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