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學
摘 要:初中物理是學生接觸科學、初步獲得科學素養的重要教育環節,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如今,皮亞杰、布魯納等人提出了以學生“自主構建”為核心的教學指導思想,為初中物理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物理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對初中物理自主構建式課堂教學實踐策略展開論述,望推動該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主構建式課堂;教學實踐
自主構建式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顛倒傳統的師生課堂地位。這樣的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指導理念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且與物理這樣一門具有科學性質的學科特色相適應。自主構建式的初中物理課堂與傳統教學在理論、方法和目標上都有所不同,教師必須對該指導理念下的教學實踐方法展開深入探索。
一、以任務型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構建式課堂教學無疑需要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取代傳統在教師的手把手指導下被動學習。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在他們遇到問題時給予適當的幫助,為他們布置學習任務。任務型教學,使學生始終在課堂上處于完成任務,主動學習的狀態,真正實現了師生主體地位的互換,體現了自主構建式課堂的特點。如在教學蘇科版九年級上冊“杠桿”一課時,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將任務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達成學習目標。首先展示撬棒和蹺蹺板等圖片,讓學生觀察后討論這些工具屬于什么,在使用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通過完成這一討論任務來引出杠桿的定義。隨后要求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工具屬于杠桿,在學生總結這些杠桿特點的過程中得出杠桿的五要素。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讓他們通過猜想、設計實驗、整理實驗數據來探究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間有怎樣的關系[1]。在一個又一個的任務下,學生始終積極主動,獲得了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的提高,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高效達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相信與傳統模式下的教學相比,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會明顯提高。
二、自主構建式的物理課堂實驗
自主構建式教學模式下,課堂上的重要學習環節都需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就如實驗這一環節來說,無論是實驗操作還是探究嘗試,都應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如證明動能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及速度有關。實驗時,就由學生按照自己的猜想不停地改變實驗條件。通過改變實驗中小車的質量及放置小車的斜面高度,結合不同的實驗結果總結數據,最終得出結論。
三、以自主、合作型學習引導學生總結歸納
總結歸納是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環節得出的結論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教師如直接將重點知識整理出來讓學生記憶,不僅效果不佳,學生還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當然,更不能直接跳過這一重要的總結環節,必須將這一機會交給學生,讓他們獲得思維的鍛煉,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如在“光的反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射擊”實驗,利用激光槍對準靶心,能夠準確地射中,學生總結出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可以直接射中靶心。隨后將射擊的對象換為鏡子,同樣用激光槍,但卻很難射中,最終總結出剛才的光是鏡子中反射出的,并不是沿直線傳播的。隨后教師利用激光棒、塑料管和平面鏡,通過將反射光從三根塑料管中穿出,代表反射光線,讓學生找出規律。學生發現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此時教師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將實驗中獲得的信息總結起來,得出有關反射現象、光的反射定率等實驗結論[2]。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總結體現了自主構建式教學的特色,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對他們在物理學習之路上的發展起到著深遠的影響。
四、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物理知識點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且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內容也遵循著由簡到難的原則排列著,物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點聯系起來,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使他們獲得物理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嘗試引導學生自主構建起知識體系,建立知識框架,將知識融會貫通。打開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我們可以發現,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之間都是與“力”有關的知識點,且難度不斷提高。在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知識點的總結,將本學期有關力學的知識聯系起來,為他們升入高中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總之,初中物理自主構建式課堂教學徹底推翻了傳統教學模式,展現出了新時期課堂教學中師生主體地位互換的特色。想要更好地將該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在掌握理論基礎的同時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本文提出的幾點物理教學方法僅供一線物理教師參考,但更多有效的方法還有待發掘。
參考文獻:
[1]巫冠華.初中物理“自主建構”式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J].創新時代,2018(2):1-3.
[2]趙海.建構主義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理科考試研究,2015,2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