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促進《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提升課程教學水平,文章在移動互聯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致力于建立多元化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中的應用框架,希望為各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級財務會計》 多元化教學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 應用及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233;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198-03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的經濟業務逐漸趨于復雜化、多元化,這促使會計專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各大院校紛紛開設會計專業課程,會計專業畢業生數量隨之逐年增加,從中專、高職、大專到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各層次會計人員為企業輸送新鮮的血液。如何讓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這與會計專業的課堂教學過程密不可分。而《中級財務會計》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未來發展。傳統教學方法下,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效果欠佳。本文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從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維度,建立起多元化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中的應用框架。
一、中級財務會計的教學現狀
《中級財務會計》從其自身內容來說,它是在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實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有內容多、理論繁雜、專業性強等特點。而對于高職的學生而言,從《會計基礎》過渡到《中級財務會計》時,往往感到困難很大。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下,以理論講理論,學生在課堂上提不起興趣,玩游戲、開小差的現象普遍存在,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教學現狀令人擔憂。
(一)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經過對上海市多所高職院校調研發現,大多數院校教師對《中級財務會計》課程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進行教學。雖然在課程結束后設置了一周至兩周的財務會計綜合實訓,但這種教與學完全脫離的教學方式并未對《中級財務會計》的課堂教學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很多學生一學期結束后,學業水平仍停留在會計基礎階段。究其原因,學生反映課程理論知識太多、太雜,課堂上能用“聽”的方式吸收進去的可能不及十分之一。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又普遍不愿意在課后花時間通過自學方式進行復習,對于難點和重點問題更是缺乏鉆研精神,這就導致一知半解的知識點越積越多,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從理論出發,缺乏業務邏輯鋪墊
任何理論都有其存在基礎。《中級財務會計》課本的編寫是以準則為基礎,但準則的制定也有其實務意義。對于高職的學生而言,從未接觸過會計實務,這也給他們理解業務邏輯產生了障礙。經調研發現,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強調對理論的闡述,而缺乏對業務邏輯的講解,導致學生往往對知識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特別是針對某些復雜業務,學生常常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將它記憶下來,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其深層次的業務邏輯關系。
(三)考核方式單一,重業務核算輕知識架構
課程的考核和成績的評定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只有全方位的考核才能夠真實地呈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經調研卻發現,上海市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本課程均采用期末(或期中加期末)書面業務考核的方式來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的期末綜合評分一般由課堂出勤、作業和期末筆試成績來確定,但是課堂出勤情況并不能代表其課堂聽課效果,作業完成情況也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應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即使是平時課堂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通過考前一周的突擊復習,也能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然而這樣的成績并不能真實反應教學效果。同時,期末業務的考核方式,也傳遞給學生這樣的信號,只要會編分錄就能獲得好成績。因此,課程結束時學生往往只是對業務核算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本課程整體的知識架構和知識點的實務應用卻很少關注。
二、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對人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科技的發展總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學生課堂上玩手機等情況屢禁不止。如何應用好信息化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吸取“信息化教學競賽”經驗的基礎上,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維度出發,建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框架。
(一)課前:利用在線開放平臺,引導學生自主預習
預習,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大部分情況下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來說,學生是否預習,以及預習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進度和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以在線開放平臺為載體(“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授課教師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其達到預習的目的。比如,對于第二章貨幣資金中的支票、銀行匯票、銀行本票等銀行轉賬方式的學習,如果按照傳統授課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業務流程圖,那不僅對學生而言同樣晦澀難懂,對教師而言講解起來抽象、枯燥。而如果把這些流程做成動畫的形式,上傳到開放課程平臺,將整個業務流程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師通過平臺發布自主學習任務,學生在課前就利用自己的手機app進行提前學習,這樣既讓學生達到了課前預習的目的,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保證學生預習的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3D虛擬實訓平臺,讓學生在學習動畫的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平臺上完成該知識點相關的任務,系統自動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做出評分,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答題錯誤率,時時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和對知識掌握的欠缺之處,為課堂上有的放矢的講解提供數據支持。
(二)課中:結合多元化教學方法,全面提升課堂效率
1.改革傳統講授法。傳統講授法需要學生在80分鐘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的思想集中,然而這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普遍難以做到的。因此本文提出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改革傳統講授法,使傳統講授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
首先,要縮短講授時間,遵循學生注意力曲線。我國臺灣國立大學在調查了1000多位大學生課堂注意力的變化情形后,得出調查結果:學生在上課剛開始時精神集中,中間漸漸注意力渙散,到下課前精神又回來了。作為教師如何利用好學生注意力的高峰期,如何在注意力下滑時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是關鍵。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階段,教師采用講授法結合課前預習情況的數據分析,對重點、難點部分進行透徹地分析,這樣大大縮短了教師單向講授的時間,卻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
其次,在教師講授的同時,讓學生在做中學。我國臺灣國立大學對1000多位大學生的調查還發現,教師單向講授,學生只記得5%,老師帶著學生念最重要的地方,只記得10%,用視聽媒體的記得20%,老師示范的記得30%,小組討論的記得50%,學生自己親自操作的記得75%,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的,可以記得90%。從建立的學習金字塔上看,越上端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學生記得越少,越下端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學生反而記得越多。因此,在教師講授的同時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或者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貫穿案例教學法。高職學生由于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仍停留在課本上,無法從企業實際需要的角度理解準則和業務,因而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難度。比如,講到流動負債中“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時,“視同銷售”是很多同學覺得難以理解的內容。有些同學強行記住了企業需將哪些行為“視同銷售”,卻不理解為何要“視同銷售”。此時,授課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向學生展示如果案例中的企業未“視同銷售”則會帶來怎樣的后果,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個知識點,也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問題的思考模式,那么即使是在學生畢業了之后,或是準則發生了變化時,學生也能夠通過自學,根據自身對問題的分析來探究表象背后深層次的業務邏輯。
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增加真實案例的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避免就會計學會計的現象,這對會計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課前合理選擇與本知識點有關的實際案例,向學生提供一個包含有待解決與決策問題的特定情景,并全面設計案例的分析過程,提出涉及的問題,組織實施步驟以及對結果的分析等等。對學生個人或團隊而言,需要對案例進行分析、診斷、解決,總結出相關的知識點。因此,案例教學法是獲取和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必要手段。
3.滲透微課教學法。由于受課時的限制,雖然個體對同樣知識的吸收和掌握程度不同,但教師也不能利用課堂時間對知識點作過多的重復講解,因此,微課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幫手。特別是針對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實操性較強的內容,授課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呈現,這既可以應用于課中,也可以用于課前和課后的自學過程中。
比如,教師將課程中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重點、難點部分做成微課視頻的形式下發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不限場地、不限時間地反復復習鞏固。又如,教師可以將日記賬、明細賬的填寫等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部分錄制成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可以跟著視頻進行反復操練,增強了課堂教學中的資源利用率,提高了課堂感染力。
4.選用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遵循“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該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向學生單向流動的知識傳遞方式,而是通過交付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使得師生之間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充分地互動,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尋找答案的能力。這樣的鍛煉遠遠超出了書本本身的知識局限。
對于《中級財務會計》這門課程,并不是每一部分都適用于任務驅動法,對于課程中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需要學生自身通過實踐進行強化的內容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法。比如,對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編制,是《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講授法講解編制原理,學生聽了必然是一頭霧水,而采用任務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編制一張資產負債表,然后將制作的電子表格上傳至課堂交流平臺,學生在討論區對表格的制作過程和結果進行討論,那么學生對報表的掌握程度將遠遠高于傳統授課法。
(三)課后: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實現立體交互式考核
1.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以編制分錄為基礎的書面作業也面臨著改革,本文提出利用imindmap等思維導圖制作軟件,在每一章節結束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編制一張思維導圖,在編制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結構框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思維導圖中插入圖片甚至是視頻文件,全面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的創造。思維導圖繪制完成后,請每組同學上臺展示其制作的思維導圖,在展示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
2.利用在線平臺,開展業務比武。傳統教學過程中,課后習題往往是以書面作業形式布置給學生,學生之間沒有形成競爭,積極性不高,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只占少數。本文以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在線開放平臺為依托,教師將課后習題傳至線上平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業務比武的形式完成測試,激起學生的挑戰欲望。
3.發布開放課題,拓寬財經視野。經對用人單位的調研發現,高職畢業生眼界狹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在線平臺布置課后作業時可以發布一些開放性的課題,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拓寬視野,了解天下財經大事。比如,在講到“長期股權投資”時,可以發布諸如“創業企業創始人如何保證對公司的控制?”“為什么馬云、柳傳志等在公司的股份都沒有超過10%,但卻依然能夠保證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此類的問題,既鍛煉了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查閱資料的能力,又讓《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學習始終緊密聯系實務,拓寬了學生視野。
三、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的選用應注重合理性
本文提出多元化教學方法的融合應用,但并不是每一節課都要將每一種方法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也并不是每一種方法都適用于所有章節。因此,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注重其合理性。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每節課所應用的教學方法不宜過多,能夠解決本堂課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為最佳的選擇。
(二)應提高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職業責任感
實踐證明,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與此同時也給教師的備課增加了成倍的工作量。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所需的專業知識之外,還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備課時處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本文系2016年“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師培訓資助計劃”課題(項目編號:Z31000.16.0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教學做”例題交互式會計教學模式研究——基于民辦獨立學院的分析,馬玉潔.[J]財會通訊,2013(7)(上)
[2] 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理論思考,楊燃.[J]財會通訊,2014(9)(下)
[3] 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財政部會計司.[J]會計研究,2010(10)
[4] 微課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馬紅梅.[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2)
(作者單位: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 200000)
[作者簡介:王琳艷(1987—),女,浙江臺州人,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助教。](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