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2016年發生在新鄉市的“6.4強對流天氣”、“7.9特大暴雨”、“7.19大暴雨”等高影響天氣事件的預警信息的發布傳播情況的總結,對新鄉市現有的氣象信息傳播網絡系統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當前信息化高度發展的形勢下預警信息有效傳播的重要性,并對氣象預警信息真正有效的服務用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影響天氣;預警信息;傳播;氣象災害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93
高影響天氣[1]是指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天氣現象與事件,如對流性和地形降水造成的洪水、暴雨雪、沙塵暴,破壞性地面大風等,包括高溫、冷害、干旱、影響空氣質量的氣候條件以及具有高度社會和經濟影響的非極端天氣等。高影響天氣會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給人們生活質量、經濟帶來嚴重影響、甚至會威脅到生命。高影響天氣事件的發生是小概率事件,但風險很高,其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中國每年遭受臺風、暴雨、洪水、冰雹、干旱、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到GDP的3%~6%。
2016年6月23日下午發生在江蘇省鹽城市阜寧、射陽縣部分地區的龍卷風造成了99人死亡,800余人受傷,是2016年發生的一起典型高影響天氣事件。冰雹、龍卷、局地暴雨和大風等此類氣象災害在目前的天氣預報技術條件下要做到提前24h預報,難度較大。因此如何在災害來臨前的短時間內有效將預警信息發送并且傳送到群眾手中,是目前減少此類災害損失特別是人員傷亡的有效途徑。本文以河南省新鄉市為例,從2016年幾次高影響天氣時間發生后氣象預警信息的傳播現狀進行分析,探討預警信息的有效傳播。
1 2016年新鄉市高影響事件概況
1.1 2016年6月4—5日短時強對流天氣
2016年6月4日傍晚—5日夜間,新鄉市全區出現雷陣雨天氣,并伴有雷暴、短時強降水、短時大風、局地冰雹等強對流,其中4日20:30輝縣市洪州鄉等地出現了冰雹,冰雹平均直徑3cm左右,持續約30min。新鄉市的紅旗區、鳳泉區也出現了冰雹。全市累計降水量有8個鄉鎮超過100mm,有56個鄉鎮超過50mm,最強降雨量出現在獲嘉縣城達115.4mm。輝縣、延津、原陽等地先后出現20m/s以上的大風,最大風力出現在原陽的師寨達25.0m/s。
受強對流天氣的影響,輝縣、原陽、獲嘉、新鄉縣和市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災情,特別是輝縣大部分鄉鎮的小麥、果樹等作物受災嚴重。
據民政部門統計,本次災害已造成全區65772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5971hm2,直接經濟損失達10550萬元。
1.2 “7.9特大暴雨”襲擊新鄉
在尼伯特北側東風氣流和高空冷渦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7月9日凌晨02:43—9日上午11:00,除封丘外,新鄉全市普降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現在新鄉市的平原鄉,降水量達到450.2mm。強降雨過程致使新鄉市14個縣(市、區)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
據民政部門統計,此次災害共造成全市507764人受災,因災死亡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509.3hm2,因災死亡大牲畜1347頭(只),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1808.84萬元。
1.3 “7.19大暴雨”再次來襲
受高空低渦和地面氣旋東移北上共同影響,7月18日夜至19日夜,新鄉市出現暴雨、大暴雨,部分鄉鎮特大暴雨。鄉鎮雨量站數據顯示:共有77個站點達到暴雨(50mm~100mm),40個站點達到大暴雨,5個站點出現特大暴雨,特大暴雨點集中在輝縣北部山區萬仙山附近,最大雨量是陳家院,達357.6mm。
據民政部門統計信息,此次強降雨過程致使新鄉市鳳泉區、西工區、原陽縣、延津縣、獲嘉縣、衛輝市、輝縣市7個縣(市)、區不同程度遭遇洪澇災害。災害共造成169450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7144.47hm2,直接經濟損失55895萬元。
1.4 調查分析
2016年的3次高影響天氣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2016年6月4—5日的短時強對流事件冰雹發生的時間較長,持續時間在30min以上,通常冰雹持續時間在10~20min。其二受災作物大部分是經濟作物,輝縣市受災嚴重的洪州鄉、趙固鄉及上八里鎮種植的油桃已成熟正處于采摘期,冰雹過后基本絕收,未成熟的梨、桃等作物也被打落,對經濟作物的影響期不僅限于2016年絕收,甚至會影響到明年的產量。“7.9特大暴雨”和“7.19大暴雨”給新鄉市的經濟民生造成了嚴重影響,是近幾年氣象災害事件里影響較為顯著的3起。
2 預警信息發布與接收現狀與問題分析
2.1 信息發布現狀
新鄉市地處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北依太行,轄2市5縣4區,共有109個鄉鎮和20個街道辦事處。由于地形特殊氣象災害頻發,尤其是輝縣山區不僅易受暴雨、冰雹等氣象災害侵襲,在太行山區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
新鄉當前主要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手段有:手機短信、電視、12121語音系統,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網絡、國家突發事件系統等。在將要出現氣象災害時預警信息向政府決策部門和公眾服務,農村由于其自身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同時農作物是氣象災害的主要危害近幾年,依托中央財政“三農”專項及高標準糧田建設,氣象預警信息硬件建設上不斷加強,在80%以上的農村安裝了氣象預警大喇叭,各鄉鎮均安裝了電子顯示屏、新媒體等預警發布設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預警信息的覆蓋面。
2.2 預警信息接收現狀
當前,天氣預報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對于各類氣象災害都能做到提前發布預警信號,但是現在目前接收氣象預警信號的渠道主要依靠短信和網絡,網絡屬于被動接受預警信號的方式,如果用戶不主動查看,就接收不到信息。尤其是在農村大部分人通過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或廣播接收災害天氣預警信號,等到接收到預警信號時基本就是災害已經發生,失去了預警的意義,起不到預警防御效果。短信發布氣象預警時,由于發送量巨大,會產生網絡擁堵,從而使用戶接收到預警信號的時間出現后延,最終無法發揮預警作用。
3 思考與建議
基于現有的氣象預警信號種類,可對其進行分類,對于暴雨、冰雹、短時強對流等預警信號可將其歸為特別重大預警信息,當發布此類預警信息的高級別預警時,應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啟動相應應急預案,;而諸如高低溫等此類預警信號,只走預警信號的一般流程,做到突出重點,也可以減輕預警信號主次不明帶來的人民群眾的麻痹思想,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
3.1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功能
在高影響事件發生時政府有義務成為事件的組織領導者,組織協調各部門統一行動。目前已建立政府主導的氣象災害預警發布應急聯動機制,但是在出現災情時特別是災情發生在晚上,應急響應較慢。需將預警信號進行明確分級,對于特別重大的預警信息,經政府相關部門批準后,由市級應急部門協調通過廣播、互聯網、手機短信、電視、大屏幕滾動字幕等多種手段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布。
3.2 通信部門技術支持
運營商通過基站設備在特定時間對特定區域的用戶發送預警信息。例如輝縣發生暴雨氣象災害,氣象局第一時間通知運營商,運營商通過輝縣域內的所有基站向當時處在輝縣境內的所有手機號發送暴雨預警信號,這樣提高預警信號的有效性,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遇到全區性災害時間應推動免費全網發布短信。
3.3 媒體積極介入
在農村,通過廣播和電視獲取信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充分利用這兩種媒體,對于特別重大的預警信息發送,可在廣播和電視隨時插播預警信息,以達到信息的有效傳播覆蓋。
參考文獻
[1]丁一匯.高等天氣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2]徐瓊芳,聶菊榮,馮海旭,等.基于微信平臺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J].氣象科技,2014,42(6):1019-1022.
作者簡介:王錦(1973-),女,滿族,上海,助理工程師,大專,研究方向:氣象信息發布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