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課堂導入、探索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不斷挖掘學生潛能、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等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興趣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法律部分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如果教師不注意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將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致使學生出現上課走神、打瞌睡等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的表現。面對這些情況,我認為主要是教師沒能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導致的。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可以展開快樂的學習探索之旅。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興趣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比如,在教學《未成年人也有署名權,我們享有財產權》時,我這樣設計導言:按照法律規定,我們屬于未成年人。那么,未成年人是否和成年人一樣享有各種民事權利,比如署名權、財產權、肖像權?我們能和成年人一樣實施各種法律行為,比如簽署有效合同,處理自己的大額財產嗎?在這種問題導語設置的懸念下,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教學《我有隱私權》時,我讓學生觀看視頻《李黎的日記》并思考:從視頻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同學們的身邊是否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你們想對這樣的父母說點什么?引導出“我有隱私權”。
二、用心探索教學方法,保持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只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而如何能使學生持續保持這種學習興趣,還需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用心探索、創新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比如:適合討論學習的內容就鼓勵學生積極討論交流;需要教師講解的,教師就適當地加以引導和點撥;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也可適當地根據學習內容所需,借助錄音、投影、掛圖等形式多樣的輔助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持續保有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嘗試從這兩方面展開教學設計思路:一是在每堂課里應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節之間盡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這樣一來,學生覺得每堂課都有新鮮感,興趣自然也來了。因此,經常變換教學形式,滿足了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使學習興趣與日俱增。例如,在教學《憲法是國家最高法》時,我安排了一個小品,邀請同學們扮演憲法、民法、行政法……讓他們談談各自在法律家族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暢談,同學們從感性上認識到憲法與其他法律的區別與聯系,初步明白了憲法的法律地位,激發了學生自讀課文,從課文里總結自己的發言提綱,這樣,本來一堂理論性很強的課就在激烈的爭論中開始了……
三、讓學生擔當教學活動的“主角”,挖掘學生潛能,保持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廣泛興趣
潛能是指一個人身上潛在的有待發掘的能力。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在發揮其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激發學生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比如,在教學《警惕不良行為學會正當防衛》時,我設計了“案情發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天晚上,小華從同學家學習出來,準備回家。在路過一條偏僻的胡同口時,黃某突然持刀從胡同口跳了出來,并拿刀威脅小華,逼著小華交出身上的財物。小華趁黃某不注意,扭頭就跑,慌亂中跑進了一條死胡同。面對持刀緊隨其后的黃某,小華驚慌失措地隨手拿起墻角的一根木棒向黃某揮去,黃某應聲倒下。隨后小華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經查驗,黃某受了輕傷。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親身“經歷”案情的發生過程,在切身體驗中進行思考:有沒有違法,要不要承擔責任,什么是正當防衛等。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法律意識,保持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廣泛興趣。
四、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來發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持久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教師除了利用課堂教學這種途徑外,還可以利用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課,以此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并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法律知識的意義所在,使學生真正愛學、想學這門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取成立興趣小組和開展社會小調查的方法。比如,我經常收集電視臺播出的一些典型的道德與法治節目,制作成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分析,還結合當地一些案例,帶領學生到法庭旁聽。最近學習贍養法、繼承法的有關問題,我就結合了一個生活中的法制案例:一個家庭的三個兒子不贍養母親,母親把兒子告上法庭……我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并且在課堂上模擬法庭,毛遂自薦當律師,然后讓學生寫出體會,在課堂上演講。通過這些活動很多學生已養成了讀書看報、關心國內外大事、積極思考的好習慣。這樣就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發展為更為廣泛的興趣愛好,從而加強了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探索各種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變“要學生學”為學生“主動學”和“樂于學”,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吳臻儒.主體參與課堂實務[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9-04.
[2]馬友文.最吸引學生的課堂切入點[M].西南大學出版社,2008-02.
作者簡介:趙愛玲,中學高級教師,河津市第四屆拔尖人才,地級教學能手,省級學科帶頭人。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