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想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就需要教師逐步擺脫理論講解和演練的方式,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特定情境的感受、體驗、實踐中,學生逐步提高認知,收獲知識。故事教學法以其趣味性、啟發性、互動性等特征,日益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在理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指出了故事教學法的具體策略:故事導入,引生共鳴;故事品鑒,引生領悟;引而不發,引生反思。
關鍵詞:小學生;故事教學法;心理健康教育
故事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借助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引導學生獨立思索、主動探究、深刻反思的教學形式。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抽象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注意力難以集中等階段性特征,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韻味深長的故事引入小學心理健康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教材內容深入淺出,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一、故事導入,引生共鳴
故事可以起到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教師在講解具體道理時,可以將生動的語言、形象的肢體動作和豐富的表情融于講故事中,帶領學生感受故事,體驗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情緒變化、心理特征等,由此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在《誰的功勞大》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意味深長的故事作為課堂導入環節的內容,既賺足學生的“口味”,又調動課堂氣氛。教師在選擇故事時,需要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精挑細選。故事內容既不能是純粹理論的預演,又不能是脫離教學內容的泛泛而談,需要選取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故事場景,便于學生理解。根據上述相關要求,最終以《橡皮擦和中性筆的煩惱》為導入故事,引導學生深思究竟是橡皮擦的功勞大還是中性筆的功勞大。學生在聽完故事后,聯想到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由此產生與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共鳴。教師在講完故事后,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了解學生具體的思想問題后,教師才能有的放矢,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故事品鑒,引生領悟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的故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源于日常生活,是抽象心理健康理論的趣味化、生活化闡釋。因此,在課堂中巧用故事的最終目的是為育人服務的。教師在利用啟發性、教育性的故事引出某個教學話題后,還要引導學生對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進行細致、認真的品鑒,在品鑒的過程中,逐漸改變錯誤認知,提升思想境界。在《惜時如惜金》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講一則珍惜時間的小故事,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講完故事后,引導學生深思故事中的主人公為什么最后能夠取得成功。學生在得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則具有啟發意義的故事進行品評,比較分析不同人對待時間的不同方式,以及最后帶來的結果。小貓沒有獲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將大把大把的時間白白浪費掉了,而與此相反,小狗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有惜時如金的態度,并有清晰的規劃,善于抓住點點滴滴的時間學習。在比較分析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而使學生主動探索,最終得出結論:我們需要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
三、引而不發,引生反思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币虼?,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也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感受、自主探究、自主實踐,不達到一定的程度,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索空間。在《我的偶像》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偶像,并說出其為什么能成為自己的偶像,在發現學生具有盲目追星的問題后,教師不是立即指出來,而是為學生講述一個追星的小故事,將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以便學生進行深刻反思。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一啟發性故事進行分析,分析造成不良后果的種種原因,達到追本溯源的效果。學生在了解問題產生的內外部原因后,便會拋棄世俗的偏見,學會辯證地看待各類問題,理智地處理各種矛盾和沖突,與此同時,收獲具有積極正面意義的偶像,學習其精神。
故事教學法并不是萬能的,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其優勢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以故事融于教學內容的形式,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發學生產生心理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特定故事背后所隱藏的教育內容進行細致的品讀鑒賞,讓學生在鑒賞中領悟,以便達到“撥開云霧見月明”的效果。最后,針對故事中所反映的小學生心理問題,教師不直接點出來,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反思,探究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而達到“不教而化”的目的,引導學生自覺樹立起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李曉董.新課改下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體育教學論壇,2009(8).
[2]俞世燕.小學品德課堂運用故事進行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學實踐與研究,2010(3).
[3]柴春燕.故事直觀互動:淺談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
作者簡介:韓雅倩(1989.06—),漢族,甘肅慶陽人,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大砂坪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