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青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呈現出生動立體的數學知識,使抽象的數學教學內容動態化、形象化,改變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印象深刻,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應用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播放生動形象的數學知識,并延伸更多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進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所傳授的數學知識局限于數學教材,促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路更開闊,充分體現出運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從而獲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沒有與時俱進,仍然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致使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數學概念,無法扎實掌握數學知識,對數學教學內容印象不深刻,很容易遺忘所學知識,并且,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漸漸地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學生數學基礎比較差,數學成績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致使數學教學課堂枯燥乏味,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效率,進而降低數學教學質量。另外,在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無法延伸更多的知識,教學內容僅局限于課本知識,致使學生的視野不開闊,知識面僅僅局限于教材,同時,不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知識,學生不懂得如何自主探究學習,難以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無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針對這一教學現狀,以下文章提出了應用信息技術,從而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
1.運用信息技術播放生動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新和改變了教學方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出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并融入動態的影像和圖片,播放生動的數學知識,帶給學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主動學習生動的數學概念,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生不再被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探索所播放的知識,進而快速理解數學知識點,扎實掌握數學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由此可見,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時,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立體結構,以及推導兩種圖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感受到立體的數學知識,便于學生觀察兩種圖形的立體結構,深入理解計算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2.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數學知識,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現如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獲取大量的教學資源,向學生展示出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而拓展更多的數學知識,傳授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增加數學課堂的容量,延伸課文知識,進而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創設出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上網搜索數學知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逐漸積累大量的數學知識,有效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充分體現應用信息技術的作用[1]。
3.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直觀立體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新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直觀立體的數學知識,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所播放的教學內容,進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學生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學習,將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促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漸漸地自主總結數學知識點,進而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厘米和米”一課時,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播放直觀、形象、動態的數學知識,并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所播放的內容,促使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學習數學教學內容,進而全面掌握厘米和米,快速理解數學知識,并且,學生可以結合視頻內容,展示出自己自主探究學習的成果,創設活躍的教學環境,同時,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2]。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展示出直觀立體的數學知識,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動態的數學知識,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進而快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士林.淺談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下旬刊),2017(11):49.
[2]趙瑞華.淺談教育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J].中華少年,2017(32):152-15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