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秀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綜合性比較強,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運用多媒體播放閱讀材料,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閱讀文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選擇學生喜愛的書籍,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通過運用創新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
在語文新課改中明確指出要提高對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應以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點,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書籍,使學生主動閱讀文章,并對閱讀書籍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再厭煩閱讀書籍,增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為學生閱讀提供時間,便于學生總結閱讀感悟,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還提高學生自主總結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調動學生主動閱讀和探索
在以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直接閱讀課文,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機會,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約束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思考和探索,致使學生缺少閱讀的主動性,對于這一現狀,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語文閱讀課堂上,要求學生輪流閱讀文章的各個段落,增強學生的語感,調動學生主動閱讀和探索,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機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先引導學生通讀整篇課文,使學生對新課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并指導學生將不懂的字詞畫出來,進而帶著問題更好地學習課文,這樣既加強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又使學生主動探索課文的中心思想,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體會,不斷總結出自己的感悟,進而深入理解課文的主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組織學生在討論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解決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新課改的要求,不再一味地講解課文的內容,更注重開展閱讀教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維更活躍、注意力更集中,并主動思考出閱讀材料的中心思想,進而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總結能力。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相互討論閱讀材料,促使學生勇于表述出自己的所感所悟,創設活躍的教學環境,使閱讀教學氛圍不再沉悶,并鼓勵學生結合所閱讀的文章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扎實掌握閱讀材料所蘊含的知識和道理。
例如,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要求學生先閱讀整篇課文,再組織學生討論課文的內容,并依據課文內容提出疑問,引導學生自主解決,最后總結出問題的答案,漸漸地學生學會歸納和總結課文的主旨,促使學生全面掌握課文中的詞匯和修辭手法,從而實現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
三、依據學生興趣愛好選擇書籍,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
當前,小學閱讀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書籍,驅使學生產生主動閱讀的動力,進而主動投入閱讀教學中,消除厭煩感,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使學生的閱讀水平有所提高。因此,結合學生興趣選擇書籍是非常重要的,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閱讀基礎,與此同時,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自主感悟和體會文章,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學會獨立思考閱讀材料的中心思想,認真感悟文章中字詞的含義,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既要依據學生的興趣點選擇書籍,更要認識到應引導學生自主領悟書籍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對書籍的理解能力[1]。
四、運用多媒體播放閱讀材料,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和閱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創新和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展示閱讀材料的內容,呈現出生動立體的文章,創設逼真的情境,調動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更清楚文章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明確文章字詞句的含義,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促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不再死記硬背。
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直觀立體的課文,展示出動態的畫面,并搭配相應的背景音樂,創設出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課文的主旨,調動學生深入探究所播放的課文,主動總結課文所蘊含的寓意,進而全面掌握字詞的含義和作者抒發的情感,促使學生快速理解課文的內涵和運用的修辭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能力[2]。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運用創新的教學策略,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書籍,調動學生主動閱讀書籍,也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生動形象的閱讀材料,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進而深入理解閱讀材料的中心思想,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方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8):52.
[2]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6):160-16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