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作業是檢驗和鞏固課堂學習的基礎環節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良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成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的成績得以提升,也為他們未來良好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作業;小學語文;理念
傳統語文教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學生的弊端,盡管傳統的教育方式在老師和家長看來是比較合理的,但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學習會變得更加機械,缺少活力和生動。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記憶力,但僅僅完成了短期目標,對于學生長期發展極其不利。教師們普遍認為背誦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我認為完美的知識消化和運用更為重要。因此,隨著教育的改革,良好的作業設計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針對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改革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背誦、記憶都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從古至今一直如此??墒沁@種模式下,老師往往會忽略知識傳遞的關鍵,知識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的,而不是經老師之手灌輸給他們,這個過程需要的是學生自我消化能力和老師的引導能力。作為語言類科目,本身它就是一門較為感性而接近生活的科目,所以在設計作業時,也可以借鑒一下西方的開放性教育,在即有的傳統模式下,加入一些創意性,更接近學生的設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去理解和掌握知識點,例如文字的記憶和理解,可以布置給孩子寫字練習作業的同時讓他們試著去組詞,然后講講此詞的含義和故事,最后老師進行相應的整改和指導。
其實我們的老師本身也是受教者,一般而言,他們的教學方式多少會受到自己曾經導師的影響,因為在他們下意識記憶里那是成功的,而此時的老師就忽略了學生的感受,畢竟處于不同的時代,不一樣的環境,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因此,老師們也需要定時地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整理,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
二、學生習慣的養成和自我主導
本文強調的另外一點:習慣,習慣的養成對于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語文包括聽、說、讀、寫這四個重要部分,老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刻意傾向這幾個方面,結合課本布置一些類似看視頻寫感受或是說感受的作業,讓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鍛煉他們的語文能力。
我們還可以就課本的知識進行分段,將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前準備和課文的討論和分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文的講解和比較,其實經個人親身體驗的方法非常便于學習,因為學生會隨著團隊責任感和競爭意識的加強,而提高自己的學習專注力,然后在這樣的方式下,結合老師的指導,學生就可以輕松地進行學習和記憶。
三、結合實際,緊貼學生
上面也提到,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主,但是不論過去還是現在,老師的教學方式主觀性大于客觀性,畢竟老師是課堂的掌控者之一。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建議設計的時候更好地貼合學生。所以,在日常教學中需要老師去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狀態,多與他們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意愿。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根據他們的能力進行合理分配,防止造成學生知者過余、不知者過勞的不良現象。
設計作業的時候,也需要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要為了記憶加大作業量,這樣不僅不能幫助學生,還很容易使其反感。在我印象中記得有一次臨近聯考,老師一次性把整本書的作者都布置了,要求學生進行全書的生字、詞拼讀,并每個字抄寫五遍,我從回到家開始一直寫到凌晨一點都還沒完,心情非常沮喪,身體也疲憊,當時就是機械地書寫,只想趕緊睡覺,已經缺失了記憶目的。所以,切合實際、適量地布置對學生來說效果更好。
四、課內外作業布置相結合
語文課本內的知識其實就猶如一個框架,構架著孩子的思想。此時,我們就需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和填充這部分的空缺,對于語文,課外知識的閱讀和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更多。我們可以布置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課外作業,例如看一些音頻,讀一些課外書籍,了解一下新聞,甚至一些動畫片,畢竟小學生時代想象力廣,學習求知欲強,讓學生主動尋找自己喜歡的課外知識或故事,可以便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其更好地去面對語文的學習。我們身處信息時代,數據的更新變化很快,也方便了學生的學習。
綜上所述,良好的作業設計是一種老師幫學生設計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教育的改革,導致老師的壓力也在加大,畢竟小學生由于自我管理較弱,老師在做作業設計時,需要將老師強制和學生自我學習放在一起。語文是一門知識量龐大而精深的學科,為了孩子的記憶和學習,老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設置合理的作業,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情緒,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力,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進行更好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許金妹.關于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思考[J].語文教育,2015(27).
[2]王延飛.談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布置[J].教育現代化,2015(3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