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巧鈺
摘要:舒曼是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最為人熟悉的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舒曼年輕的時候以演奏鋼琴非常出色而出名,后來因為不當的練琴方法,導致他的手指不適合繼續演奏鋼琴,因此他轉向作曲工作。因為對鋼琴的熟悉與熱愛,舒曼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比如《阿貝格變奏曲》《蝴蝶》《幻想曲》等等。《阿貝格變奏曲》是舒曼創作的第一首鋼琴作品,全曲篇幅并不長,但是寫作手法精妙,作品充滿著幻想情節與詩的元素,因此被廣大音樂愛好者所喜歡。本文將從進行《阿貝格變奏曲》的音樂分析出發,研究全曲的演奏技巧,為彈奏該曲的鋼琴愛好者提供理論經驗。
關鍵詞:舒曼;《阿貝格變奏曲》;音樂分析;演奏技巧
緒論
舒曼本文深受其父親的影響,在文學方面有極高的造詣,因此舒曼大多的音樂作品都有其背后的典故,充滿著文學修養。《阿貝格變奏曲》是舒曼的第一首鋼琴作品,從長度來看篇幅非常短小,但是作品結構設置精妙,充滿了舒曼本人的創作特點。整首作品和聲豐富,旋律優美,在變幻莫測的變奏中給予聽者美的享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一、舒曼生平以及《阿貝格變奏曲》創作背景
(一)舒曼生平簡述
舒曼全名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他1810出生于德國一個小鎮上。他的父親喜愛文學,因此影響到他的孩子們,舒曼也就對文學頗有了解。舒曼七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在學習鋼琴的同時學會了即興伴奏,對寫作篇幅短小的鋼琴舞曲也展現了極大的興趣。后來因為舒曼在練琴的過程中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導致手指機能受到了損傷,因此結束了鋼琴演奏。由于對音樂的熱愛,舒曼并沒有放棄學習音樂,他轉向了學習作曲,并成為了著名的作曲家。在愛情道路上,舒曼走的也不平坦。舒曼在跟隨他的鋼琴老師維克學習鋼琴的時候,愛上了老師維克的女兒克拉拉,但是受到了老師維克的強烈阻撓,在經過了一番努力之后,說服維克老師,兩人才終于能在一起。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因從小跟隨其父維克學習鋼琴,也是一位極富才華的鋼琴家,舒曼后期所創作的鋼琴作品,都是由克拉拉首次演奏的。
舒曼一生創作了許多質量很高的音樂作品,作品種類也非常豐富,有器樂曲、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曲、清唱劇、歌劇等等,鋼琴作品占據著舒曼作品中重要的地位。舒曼的鋼琴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強烈的詩意性,他本人曾說過:音樂是詩的最大潛能。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不論是旋律還是和聲,都充滿者詩意,利用哈農的寫作手法將旋律串聯起來,音樂色彩結合文學元素共同豐滿著音響效果。
(二)《阿貝格變奏曲》創作背景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文化思潮席卷了當時的音樂、美術等等藝術界。在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產生了變奏曲這種音樂題材,變奏曲非常受當時的音樂界喜愛,很多音樂家都開始盲目的跟風創作這樣的作品,創作了一批不具備高度審美價值的作品。有感于這種現狀,舒曼對巴赫、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的變奏曲作品展開了深度研究,并且開始了變奏曲的創作,繼而就創作了《阿貝格變奏曲》。《阿貝格變奏曲》問世于1829年,這是舒曼的第一首鋼琴作品。當時舒曼十九歲,在一場舞會上他邂逅了好友的未婚妻美塔·阿貝格,并且深深被阿貝格的氣質與美麗所打動,故以阿貝格為名稱創作了《阿貝格變奏曲》。阿貝格用字母表示是“ABEGG”,舒曼將這幾個字母轉化為音名,并且作為整首曲子的主題,以此主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變奏,最終創作出了《阿貝格變奏曲》。
二、《阿貝格變奏曲》音樂分析
《阿貝格變奏曲》是由“ABEGG”這個主題與五個主題變奏共同構成,舒曼將前三個變奏標記為變奏1、變奏2、變奏3,在第4個與第5各變奏的地方標記為表情速度與反復(coda)。
主題部分是旋律輕柔的小快板章節,兩段體曲式,調性為F大調,三拍子。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由兩個小樂句組成的,每個樂句8小節。第一段旋律以阿貝格的名字“A-B-E-G-G”作為動機模進上行,第二段則與第一段正好相反以“G-G-E-B-A”做倒影下行。旋律柔和富有歌唱性,和聲豐富,給予支撐力。
變奏1是快板章節,情緒緊張,也是兩段體曲式,將主題隱藏在豐富的和聲里與旋律里,整個章節使用主體部分的第一段落和第二段落的兩種動機所構成。旋律在左右手的內容中變幻,伴奏配以半音階式的十六分音符,凸顯節奏的緊張。
變奏2是由左右手共同構成的三聲部章節,速度平穩前進,依舊保持了兩段體曲式。第一段第一樂句使用半音階的形式讓旋律呈現上行的結構,同時,左右手互換旋律,相輔相成。第二段使用半音階的形式讓旋律下行,雙手仍舊交叉互換旋律部分,結束于屬和弦到主和弦。
變奏3是舞曲章節,氣氛輕松歡快,保持兩段體曲式結構。右手高音部分持續三連音進行十六分音符,左手配以屬和弦分解琶音進行,在旋律進行的時候依舊處處體現了主題中“A-B-E-G-G”的動機。在第二段的時候,左手變化為跳音的形式,是音樂氣氛更加歡快,從而形成幾個變奏間的對比。
變奏4(表情速度)是一個華彩的章節,拍子變為9/8拍,使速度變得比較緩慢,旋律歌唱性更強。在變奏4中主題以半音形式發展,右手高音區出現八度旋律,時而加入顫音延續旋律進行,最后終止于一大段華麗的裝飾音半音階以及琶音跑動進行,結尾并沒有終止于F大調主音上,而是開放式結尾。
變奏5(coda)是一個快板章節,由之前四個變奏的兩段體曲式轉變為三段體曲式,拍子為6/8拍。第一段持續主題“A-B-E-G-G”動機的進行方式,主題動機在高音區、中音區變幻出現,音響風格寧靜美好。第二段音樂風格相較于第一段落更高漲,在此段落演奏技巧達到了高潮,雙手密集的出現快速跑動性音型,主題隱藏在左手雙音跑動樂句,左手低聲部使用八度和聲持續下行,力量愈來愈強。再現第一段可以說是整首作品的尾聲,再現了主題“A-B-E-G-G”左手持續主調主音F,右手下行“G-G-E-B-A”模進進行,最后結束于主和弦上。
三、《阿貝格變奏曲》演奏技巧
舒曼《阿貝格變奏曲》的寫作手法十分獨特,情緒起伏變換大,技巧性樂句出現密集,因此在演奏中須得注意的地方很多。
主題部分抒情性強,主題使用八度音程來表現,在觸鍵方面要保證一定力度的輕柔,既不能強硬也不能音飄起來,同時小拇指可以力量強于大拇指,使旋律呈現在高音的位置。變奏2速度相對平穩,但是出現了大量的切分音,切分音的演奏須得注意左右手節奏合在一起。在出現雙音的樂句,要注意突出雙音中的高音,以突顯旋律流暢連貫。變奏3是舞曲章節,音樂歡快,出現了大量的跑動式三連音,在演奏的時候要注意三連音的節奏要合上,平均分配每一拍中的分量,使旋律連貫起來。左手八分音符調音的彈奏要有力度,讓舞曲節奏聽起來更鮮明。變奏4的節奏變化更多,炫技性更強。這一章節半音階、顫音、分解和弦交叉出現,在交叉的位置演奏必須注意要連貫,隨時注意情緒的起伏來改變音量的大小。變奏5的篇幅在整首作品中相對較長,速度變化也相對較大,在主題演奏的地方與主題段落一致,但是須得注意在演奏中突顯左手和聲中隱藏的旋律,同時注意力度的對比,將音樂情緒表達出來。
結論
從《貝爾格變奏曲》可以清晰的看到舒曼是一位浪漫主義作曲大師,以貝爾格的名字作為音樂主題這就很不同尋常,多種變奏發展方式靈活運用更體現了作曲家的想像力豐富,跟隨的《貝爾格變奏曲》旋律的發展,筆者仿佛也見到了美麗的美塔·阿貝格翩纖的舞姿。演奏一部作品,研究其創作背景,創作用意是一個學習鋼琴表演專業人最基本的工作,筆者將會帶著這種習慣更深入的學習鋼琴。
參考文獻:
[1]龔羽霏.《Abegg——舒曼〈阿貝格變奏曲〉的作品特征與演奏技巧》.云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2]姜珊美.《淺析舒曼〈阿貝格變奏曲〉op.1》.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3]秦珊.《舒曼〈阿貝格變奏曲〉op.1的演奏詮釋》.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