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穎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探索分析,感受到情感教育教學的開,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研究課題,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加深情感教育的實施,從多角度、多層面來研究實施的策略和方法,以促進情感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為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創建更好的學習條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1.在小學語文中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用情感教育,這種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同時,情感教育可以將復雜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將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使知識易于被小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2有利于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人格,難以用客觀的眼光對看待事物,對事物的判斷也多是憑借自己主觀感受。如果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就很難再改變,而這種片面的認知會影響小學生今后發展,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中實施情感教育,可以有效的彌補這一不足,讓學生人格全面發展,學會用客觀的角度看待世界。
2.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學實踐策略
2.1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積極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形式,引出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新穎有趣的教學內容,因為多媒體畫面豐富有趣,娛樂性較強,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將學生引入到教學的知識內容中來。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進行播放小女孩的幻燈片,直觀地向學生展示畫面,讓學生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教師通過對文章講解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真實體會到小女孩受壓迫的的處境,喚起學生對小孩的同情,教師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節構思,在觀看內容時融入自己的感情,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幻燈片結束播放后,教師組織學生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文章中表達的深層思想和情感。
2.2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教師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的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學生階段性的特點開展情感教育教學,由于小學時期的學生情感還比較單純,學生在融入文章情境中后,情感會極易被文章的情節帶動,并受到文章中事物的感染,所以教師充分的利用學生這一特點,結合文章的內容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文章的閱讀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例如,在教學《海上日出》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太陽的描述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感受日出時不同的景象。又如在教學《刺猬漢斯》一文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們描述了“刺猬漢斯”的堅強、善良、勇敢的形象,教師通過對漢斯這篇文章的介紹,讓學生學會樸素做人的道理,要求學生學習漢斯勤奮善良的優秀品質,學習的文章過程中,教師還要通過情境教學將學生引入文章豐富的情感世界中,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進行評價,讓學生可以深入到文章中體會言而有信樸素做人的道理。
2.3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小學生這個時期的思想上還較為敏感內心比較脆弱,教師要重視學生這一特點,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要始終保持良好的耐心。在課下要多于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學習情況,師生之間在互動中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贊美,培養學生在學些中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我家門前的海》一文時,學生對很多詞語還不理解,好比“望不透的綠草”“開不敗的白花”是指什么?教師要耐心的為學生解答困惑,讓學生結合“牧場”去想一想,因為,這里的“牧場“是大海,海水就是蔥蔥的綠草,那浪花就是美麗不敗的白花,教師在解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了解文章中的構思,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
2.4促使學生情感獨立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的發揮情感教育職能,教師要改善教育方法,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和諧的課堂當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對課文中的情感進行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教教師,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課文內容,促使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例如,在《中彩那天》一節,教師可以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誠信的重要性”,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保持獨立性。
2.5延伸和升華學生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諸多情感教育題材,有的歌頌友誼;有的贊美家鄉;有的懷念母親;有的感嘆生命,這些情感因素,有的比較容易理解,而有的情感則隱藏在課文深處,需要深層次挖掘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區別對待,實施情感教育時可以將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進行升華,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師就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延伸和升華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實現,教師可以對周恩來少年時期在租界內的經歷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從而讓學生理解周恩來為什么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會民族榮譽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周恩來為榜樣,為中國的崛起好好學習,達到理想的情感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思維[J].黃春玲.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年07期
[2]電子書包與小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思考[J].王光蕓.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年07期
[3]對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實踐的幾點思考[J].陳映潔.教育教學論壇201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