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欽
摘要: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有相互包容的部分,有緊密聯系的部分,也有重疊的部分。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使他們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采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環境有關的事宜,是目前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環境保護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環境教育,有利于學生環保意識的樹立和培養,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研究環境教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探討了通過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若干途徑。
一、立足課本內容
地理是一門研究環境的科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立足地理教材,圍繞教材內容,把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結合教材上的知識把環保教育貫穿起來。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挑選出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及時捕捉契機,精選典型、生動、有趣的教育素材,做到地理知識教學、環境知識教學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機統一。力求使地理課堂中滲透的環境教育內容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充分發揮地理教育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世界的氣候”一課時,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當前世界環保的共同話題——“溫室效應”,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談“溫室效應”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極大危害,同時給學生講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低碳生活”來減少“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又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資源”時,運用多媒體視頻播放了很多濫砍濫伐、資源浪費、水污染等圖片資料。同時,讓學生了解我國資源嚴重缺乏的現狀,從這些資料中加深了學生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教學實踐證明,地理教學要緊緊圍繞著課本,把課本中的知識與環境保護理念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這不僅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也有利于我們對環保意識的滲透。
二、結合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電視、幻燈片、投影等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學。使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利于增大教學內容的容量,有利于化虛為實、化靜為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滑坡、泥石流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學生對這些概念及其現象都比較陌生,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展現這些現象,并且呈現出泥石流過后對人們的危害,江河被堵塞、城鎮遭到摧毀、道路被嚴重破壞、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在看到這些之后,引導學生分析泥石流產生的原因。其中植被的破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才導致了后來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因此,保護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是教學手段的創新,同時學生在學習思維上得到發展,課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得到了擴展,同時有利于創設輕松的、自由的學習環境,可謂是一舉多得,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
三、開展實踐活動
雖然室內的課堂對于地理教學非常重要,但是地理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需要大量真實的資料和數據,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時,讓學生在大自然這個課堂中親身感知的作用是室內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從教室的局限中解放出來,科學運用體驗式教學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使其在環境中有所體悟,在環境中有所提高,在環境中有所收獲。
在學生開始進入大自然中體驗環境狀況之前,教師可以預先布置一些課題讓學生們去尋找答案,例如,我市的水資源質量如何,有無污染現象?河流附近有哪些工廠向河流排放污水和垃圾?布置了這些易于探尋答案并且能讓學生迅速了解環境問題嚴重性的課題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分組去有針對地進行親身體驗和社會調查。在目睹大量觸目驚心的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現狀之后,學生就會發自內心地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深刻感受到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從而切實做好環保工作。比如,學生們為了使自己喝到的自來水是純凈的,一定會從自己做起,甚至勸說其他人來共同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就會擔負起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和諧的責任。
四、開設專題講座
在課堂上,一味地由教師主講未免有些單調,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感興趣,因此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如就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邀請有關專家或環境管理人員做有關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及資源如何再次利用、環境如何保護和治理等方面的報告。還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組織開展一些專題討論會或辯論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同時也可以舉辦以“綠化校園與環保的和諧統一”為主題的校園規劃設計大賽,如對方便美觀的垃圾桶的設計,對校園圖書角的綠化設計,對綠地面積的大小與節水灌溉的設計,甚至可以結合生物學和地理學的知識設計校園中適合栽種的植被等,并根據各自的設計方案展開討論,最后得出最佳方案。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措施。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保教育或開展了一次環保教育的活動后,讓學生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墻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
總之,地理是一門闡述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教師不僅僅應向學生講解地理科學知識,更應承擔起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任務。學生應當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對那些毀壞生態環境的惡劣行為有深刻的認識。樹立起良好的社會責任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杜衛紅,白絮飛.中學地理教師環境意識調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8):60-61.
[2]畢建榮.初中地理教學中應強加環境地理教育[J].教育,2016(2):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