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英
摘要:數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作用于實際生活的,因此,加強數學教學和生活的聯系十分必要。新課改實行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被提出,在數學教學中獲得了廣泛應用,由于數學教學和生活化教學具有相同的特點,二者結合獲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本文就從小學數學教學出發,對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提出了幾點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
引言:
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抽象的概念知識生活化、形象化,降低學生們的學習難度,具有一系列的優勢。因此,新時期,想要提升數學教學的成果,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一個必經的渠道。教師應挖掘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聯系,不斷加強生活化教學的體現,在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同時,增強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與實際的意識和能力。
一、樹立生活化教學的理念,關注生活現象
教師在生活中要留意身邊的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時時具備生活化教學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將各個知識點與生活相聯系,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相信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相比,更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以兩位數》新課前,教師可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某學校給出一定的預算為每個班級添置一批玩具,有A和B兩種選擇(總價低于100元),學校有16個班級,要學生判斷選擇去哪種方案更省錢,這需要學生計算出總費用。這是一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興趣完全契合的任務,因為一提到添置玩具孩子們肯定都十分開心,自然就會積極地去完成老師的預習任務,但是學生們之前沒有學習過兩位數乘以兩位數,因此在計算總費用時會遇到困難,有的學生會使用加法把16個相同的數相加,有的學生會在家長的幫助下計算出。在新課講授時老師可問學生們有沒有完成任務,并順勢選取沒完成任務的若干同學詢問原因,原因肯定是在老師預料之中的:不會計算總費用,這樣就很順利的引入了新課《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教學[1]。
二、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讓他們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運用數學能力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可以讓他們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學習動力會愈發增強。當然,這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加以引導。
如學習比例應用后,我們設計了一個將配液加水或加鹽的實驗操作活動:“要把10%鹽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鹽水。該怎么辦?學生通過精確計算,動手測量得出使鹽變多(加鹽)或使水變少(蒸發)的規律。再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游戲。看到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2]。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也滲透了思想教育。適當地進行一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能力,增強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意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無疑是意義重大的。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
在我們的身邊到處都充滿著數學知識,時時都在發生著數學運算。這些便是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體現。教師應將學生的眼光向這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延伸,培養他們的數學眼光,只有學生自主發現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利用知識解決了問題,數學教學的作用才真正得以體現。教師可以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取生活中的數學實例,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筆者先讓學生搜集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然后模仿它們的樣子,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課堂上,學生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各種各樣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如墨水瓶盒、煙盒、牙膏盒、粉筆盒等。筆者趁機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就總結出:長方體或正方體有6個面,長方體相對的面一樣大,正方體6個面一樣大,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8個頂點等特點。在準備過程中,由于學生已經直觀感知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所以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便能總結出它們的特征,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3]。
四、模擬生活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對于一些學生們在課堂中接觸不到的物品、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展現。創設生活情境能夠使數學課堂妙趣橫生,和傳統沉悶的課堂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十分有效的。如一位教師在教“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安排了這樣環節:你們知道我們人體的許多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大約是1:1。你們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處嗎?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4]……這樣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知識發現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結語
數學生活化,并非是一味地圍繞現實的生活,而是應該注重提煉。數學生活化,也并非是課堂上的熱鬧非凡,可以從生活問題、生活情境以及與數學生活等的關系層面上綜合認識,教師應走出誤區,找到生活與數學的最佳結合點,才能達到有效訓練,才能良性循環,才能使數學與生活交融為一,從而豐富數學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韋千.淺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措施[J].中華少年.2016(32).
[2]史明芳.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4.
[3]武清芳.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3(08).
[4]戴陽.試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