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科技創新與技術革命,當新能源被發現,社會生產結構隨之發生相應變動,生產力關系也被重新調整,社會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發電機、電動機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電子計算機的產生,每一次科技發展都離不開新材料、新技術的支持,分析科技文明給社會變遷帶來的積極影響,對新時期優化我國的社會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關系,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變遷;科學技術;問題研究
一、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產生的成就及意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而物理、化學作為基礎應用學科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是蒸汽機、蒸汽火車、蒸汽輪船,亦或是內燃機、電動機、發電機的設計與產生都離不開物理學和化學技術的支持。例如蒸汽機是靠燃燒煤炭產生熱量,通過將液態水轉化為水蒸氣來產生動力進行手工業生產。煤炭的燃燒利用是典型的化學現象,而蒸汽機內部大量的機械杠桿是力學原理的應用實現。正是在物理學與化學理論的支撐和指導下,蒸汽機才得以產生。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產生極大的改變了社會生產力關系,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使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邁入了工業文明,進入了大機器生產時代,在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為后期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海外商品輸出、海外市場拓展奠定了生產力基礎,不僅維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政權,更推動了世界經濟向一體化進行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代表標志是內燃機、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新的社會生產力方式的產生被廣泛用于工業生產,不僅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關系的創新,也促進人類社會由化學燃料能源向電力能源結構轉變,高效的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加快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讓資本和生產材料高度集中,產生了公司性質的行業壟斷和壟斷組織,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推動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原子能及生物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由能源產業型形態向信息文明發展,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產生和發展,讓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的第三產業鏈迅速形成和集中,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時代。
二、新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及意義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神州”系列飛船的太空遨游,“蛟龍號”超級潛艇的海底撈月,“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的光速計算,超級磁懸浮列車的投入運營,超大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宇宙順風耳,“復興號”高鐵動車組,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里級量子加密通信”……這些重大科技成果在無形中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科技實力,讓我國在重大前沿科技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達到了同期世界先進水平,甚至領先世界。在我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今天,科技創新成為了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話題,為了快速提升我國的科學技術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該堅持“科學創新、自力更生”的原則,既要不遺余力的加強科技創新性人才培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也要不斷拓寬科學技術發展渠道,多領域、多維度發展科學技術,以科技生產、科技創造、科技發展為導向,加大科研教育投入,著力發展國防裝備制造、新材料、前沿技術的應用與成果轉化,立足基本國情,緊跟時代發展節奏,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科技發展戰略,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寬科研與學術交流溝通渠道找到科學創新的基本點,立足自身發展,保持優良傳統,堅持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道路,保持自身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鮮明特征和獨創性。
三、我國社會發展的未來規劃
在未來科學發展中,我國要在立足“科教興國”戰略基礎上,不遺余力地發展科教事業,既要建立健全社會主義素質教育體系,也要不斷完善政策引導科技創新機制,以政府為主導著重于化學、物理、生物等基礎應用學科的人才培養,在不斷強化社會科技創新體制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科研教育體制改革,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為導向,竭力擴充科研技術人才隊伍,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堅持科學技術導向型的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和經濟創新的發展原則,秉承科技強國、科教興國、科學立國的戰略發展宗旨,加強公民的理性思維培養,通過深化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內容提高公民科技素質,實現全民創新、社會創新、國家創新的社會目標,從而增強我國的科研實力,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化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我國要想在未來占領科學技術發展的高點就要繼續堅持“科教英興國”戰略,通過強化社會創新機制建設來引導社會科學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物理、化學等基礎應用學科建設,通過不斷優化科技管理體制來提升創新能力,推動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云坤,楊玫,張志平,王宜懷.二十世紀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反思——Ⅰ.歷史的回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3):11-15
[2]本刊編輯部.科技發展不要忘記“為了人”這一初心——潘教峰研究員訪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06):12-17
[3]王麗萍.俄羅斯科技發展狀況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7(10):24-26
作者簡介:吳考旋(2000.01.16)男,籍貫:湖南省桃江縣,學校:長沙市雅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