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英語教育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推進。英語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在高職基礎教育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章從高職英語教學存在英語基礎能力較差、學校硬件設施不足等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從明確學習目的性、了解文化知識、促進思維的養成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推進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1-01
作者簡介:陳 松,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從事學生管理和公共英語教學。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也在不斷推進。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由地方中專學校合并組建升格而成,英語教育教學方法還沒得到很好的轉變,甚至還停留在中專學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上。英語作為高職課程中的重要基礎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只有認清當前高職英語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從中找準原因,才能很好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有力推進高職英語課堂教育改革。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多方面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具體分析如下:
(1)教師原因。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大部分是從中專學校合并升格之后從中專系列教師轉崗過來的,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和理論知識的學習。英語主要側重于實踐能力中認知能力的培養,高職學生在詞匯儲備、文化涵養、綜合能力等方面相對較高,中專學生大部分是初中畢業之后進入學校的,部分英語教師還沒從中等教育向高職教育轉變,課堂教學還是習慣性地沿用中專教學思維。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對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及結構等辦學指標有著明確的要求,然而由中專學校合并升格之后的高職院校部分教師學歷提升不夠、外出培訓不夠、年齡結構老齡化等原因嚴重制約了高職英語教育教學的改革。
(2)學生原因。高職生源主要來源于高考、中職單報高職、中職推優和自主招生等幾個方面,不同層次的學生英語的掌握水平不一樣。從目前教學來看,經過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英語掌握能力普遍高于中職階段的學生,高考學生當中又不乏高分考生,一個班級英語掌握程度參差不齊,課堂分級教學也面臨一定考驗。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不足,認為高職主要是鍛煉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才是學習的主要任務,英語學習是一種負擔,只要考試不掛科就行了。同時,由于缺乏系統的學習培訓,部分學生沒有養成長期學習英語的習慣,有的甚至不知道怎么學英語,往往只是局限于背單詞、記語法、做題目等傳統的學習方式,但學習成效甚微,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學校原因。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中專學校合并升格組建而成,存在校舍不足、硬件設施建設跟不上等問題,如部分學校英語語音室、多媒體教學等硬件建設滯后,語言環境對語言的學習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外教缺乏的環境下,語音、視聽等硬件設施的缺乏將嚴重制約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英語屬于基礎課程,很難有科研成果,這也就難以引起學校和師生的重視,從而阻礙了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高職教育分為兩年在校學習和一年實踐學習,課程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更好地完成兩年的課程學習,部分專業的英語課嚴重縮水,同時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英語以后用處不大,甚至沒有作用,英語更加被“邊緣化”。
二、應對措施
(1)明確學習目的性。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基本詞匯、日常用語、特定語法的掌握等方面的欠缺直接導致學生從一開始就畏懼英語的學習,面對全新的英語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職院校的發展定位將不斷明確。高職畢業生大部分進入服務、制造、通信、農業等動手能力比較強的技能性行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日常用語、文化背景、外事禮儀等方面應用相當廣泛。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設置,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英語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引導學生觀看英語短片,借用字幕了解日常用語,學習相關文化,讓學生懂得英語學習對以后的技能培養、日常交流、學歷提升等方面有幫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2)學習文化差異。語言學習也是一種文化學習,每個國家都有特定的文化風俗,了解所學習語言的文化差異也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英語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英語詞匯、語法、句法等方面,要充分轉變思路和角色,讓學生充分了解課程學習的目的,中英文化差異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文化差異供學生學習,如新學期第一節課時可以對比介紹中國見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語,還有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人見面時為什么喜歡談天氣,而中國人喜歡詢問“你吃了沒”等。語言既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又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進行了解。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力地推進課堂教學。
(3)促進思維的養成。語言學習不僅僅是詞匯、語法、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學習,也是價值觀和思維養成的過程。如果把英語的學習簡單理解為語言知識的獲取和運用,或者為了熟練運用聽、說、讀、寫各種技能,這就曲解了英語教學的目的。思維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英語學習是人和人交流的過程,交流的過程也是思維養成的過程。高職學生在校階段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心理還不成熟,可塑性較強,通過英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拓展知識面,增長知識,促進其抽象思維的養成。語言的準確運用和扎實的語言基礎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由于缺乏系統的語言思維培養,學生會出現閱讀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作業概括不清等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綜合概括等能力,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積極引導學生把自己放入所學語言的文化氛圍中去思考,再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這樣往往能把厚書讀薄,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學好語言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4)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英語學習是積累和提高的過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英語學習相當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習慣的養成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培養而養成的,形成特定的英語學習方式,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質量,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聽、說、讀、寫、譯貫穿英語學習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引導,如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的好習慣。同時,課前做好預習、課后認真總結,多學多用是英語學習的必要法寶,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三、結語
課堂是教師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分析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突出職業英語教學的重點,探索學習的目的性、了解文化知識、促進思維的養成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推進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從而更好地促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亞玲.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向職業英語教學轉向的教學模式探索[J].東方青年(教師版),2013(19).
[2]盧艷華.職業英語應成為高職英語教學的定位方向[J].職業時空,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