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莉莉
摘 要: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總體規模趨于穩定,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數、在校生、畢業生等各項指標呈現出下降趨勢,然而側重于技術培養的技工學校各項指標卻在逆勢增長,面對不斷增長的學生數量和日益復雜的學生結構,從了解他們的現狀和生理、心理特點入手,尋找適合技工學校學生教育的可行之道。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技工人才;素質培養
一、當前技工學校的現狀
《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數據顯示,2017年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數、招生數、在校生人數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其中,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82.43萬人,比上年減少10.91萬人,下降1.84%。其中,技工學校招生130.91萬人,比上年增加3.7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92.50萬人,比上年減少6.52萬人,下降0.41%。其中,技工學校在校生338.21萬人,比上年增加15.06萬人。
從以上的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在中等職業教育整體形勢下滑的情況下技工學校的各項數據卻在逆勢增長,技工學校以往招生難的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而日益增長的學生數量也為技工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當前技工學校學生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生源復雜,水平層次不齊。隨著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技工學校的生源普遍較窄,在當前技工學校招生的生源中,既有應屆初中畢業生、普通高中在讀學生,又有在社會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的往屆學生。這其中的大部分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主動學習的意愿較差,加之初中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行為養成,到了技工學校后抱著混日子的態度,導致技工學校的整體學習氛圍較差。
(二)缺乏學業、職業規劃。在同時存在升學班和就業班技工學校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在新生入學考試后,即使學生成績很差,而家長卻執意要將其送入升學班就讀,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適合升學班,這反應出來在部分家長的心中,一定要讓孩子上大學才能叫學業有成,甚至部分家長都是抱著上技工學校就是讓學校幫忙管孩子的心態,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更談不上職業規劃,而學生本人由于年齡普遍在15-18歲之間,缺乏長遠規劃,學習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
(三)重技術輕理論。大部分進入技工學校學習的學生都是以就業為主要目的,而企業在招聘時也主要看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當下技工學校的一個現象:專業課時大多數學生都能認真聽講,文化理論課上瞌睡連天,提不起興趣,這種重技術輕理論的現象,違背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和進步。
(四)心理問題普遍存在。進入技工學校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是被老師“遺忘的一批人”,各方面的不盡人意讓他們早早的形成了自卑的心理,這種自卑心理根深蒂固,可能伴隨他們的整個求學階段,而正處青春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讓他們容易產生逆反和盲從心理,應當給予合理的引導。
三、對解決以上問題的建議
(一)德育為先,教學為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職業價值觀建設根本上是育人。德才兼備者受企業熱捧,因此技工學校學生要樹立正確、健康、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學校在制訂德育課教學計劃時,可以安排一些關于職業價值觀的課程,讓職業價值觀成為德育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利用各種班會、假期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團隊和創新意識;針對技工學校學生不同的年齡,進行職業規劃教育,讓學生明確職業價值觀在指導職業規劃中的作用;教學中要發揮各專業課優勢,優化各類課程設置,鼓勵學生多參加技能競賽、創業創新大賽,形成良好學習風氣和正確的專業認知,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從而讓更多的技工學校生在實習、就業中有競爭優勢,也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技工學校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二)注重職業素養的培育,塑造胸懷“工匠精神”的人才。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更多關注專業知識的授受與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對人的發展未能給予足夠重視,職業素質養成缺少,無形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試圖使其成為掌握實用技術技能的高級“機器人”,體現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義理念,偏離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職業學校應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職業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營造工匠精神的氛圍,讓學生獲得工具性知識和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和精神。
(三)及時的心理干預,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學校應當開設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增強其心理健康意識,幫助技工學校學生掌握心理衛生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軀體無病,體格健全,還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測驗(SCL-90)、霍蘭德職業傾向問卷測評,自信心測試,社會適應度測試等科學地測評,讓學生對自己的心理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職業選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莫攀.《廣東教育.職教版》.2015(9).
[2]王永壽.團體心理輔導在中職班級教育管理中的實踐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6(A1):184.
[3]高峻.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4]苗圩.弘揚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制造新名片[J].中國經貿導刊,2016(28) .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