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作品的靈感來源,分別從傳統文化、自然萬象、其他藝術、現代生活、想象未來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深入分析了設計靈感來源的多個方向,提出了設計靈感來源的多樣化,這些靈感要靠每個設計人員用心靈去感悟。
關鍵詞:設計靈感;傳統文化;自然萬象;當代藝術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8
作者簡介:尹書倩(1974—),女,湖南邵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對于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來說,畢業設計是頭等大事,是檢驗大學幾年學習的成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通常跟空間有關,是基于場地科學的創作。要想做好一件設計作品需要有個好的創意,在很多設計類競賽和設計評比中,一個好的創意往往是獲獎或者中比的關鍵所在,那么設計的創意靈感來自哪里呢?創作的產生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一幅畫,一首歌,一段文字甚至是一片樹葉都是引爆創意的開始。筆者深入探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做畢業設計時如何發掘創意靈感,以創造出獨特個性的環境藝術空間設計作品。
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民族傳承、儀式感、精神圖騰,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東西,往往是設計師靈感的源泉。要想提升設計的質量和水平,就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充分發掘優勢文化資源,把一些優秀的中國元素融入其中,實現文化與創意的完美結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項兆倫認為“傳統是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既源流分明又不斷融入新的源泉,孕育出新的生命,熔鑄了文明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首次設立了非遺設計板塊,一件件融合傳統文化和當代創意的作品完美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對當代生活的價值,生動反映著設計的力量,反映了創意設計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和支撐。
中國傳統文化在自然觀上強調“天人合一”“物我不分”“渾然天成”,關注事物表象和文化符號與人的精神的交融作用。可以將具有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等傳統文化符號轉換為設計元素,在畢業設計作品中用現在的設計語言進行重構和詮釋,是營造富有文化內涵的空間設計使用的有效手法。
國際設計組織聯合會前主席大衛·格魯思曼說:“文化的傳承是一個不斷發展且日新月異的過程。我們不能割裂來看昨天、今天和明天,設計師就是使用材料獲得視覺、感官和環境提升,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創造文化的過程。”設計師的責任就是要把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需求,融入到本地的需求當中。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唯有在前人積淀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才能創造出屬于東方的時尚美學。大家都知道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是“中而新,蘇而新”,貝聿銘先生運用傳統的蘇州園林的布局方式設計博物館的空間布局,采用“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諧適度設計原則,讓建筑處在一個陪襯的地位,既與中國人傳統的含蓄心境相契合,也和周邊環境相協調。北側以新館的后圍墻為背景設計了一組“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具有米芾山水意境的片石假山,有其則全園景色皆活。
二、在自然萬象中進行仿生
1.模仿生物的形態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形態已經進化到最優狀態。強調對生物外部形態美感特征的抽取整理,并以此來尋求對空間形態的突破與創新。譬如悉尼歌劇院的創意來源于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臺北101大樓的靈感源于竹子。
2.模仿生物的結構
決定生命形式與種類的生物結構是自然選擇與進化的重要內容,具有鮮明的生命特征與意義。結構仿生設計通過對自然生物由內而外的結構特征的認知,使設計的空間具有自然生命的意義與美感。
3.模仿生物的功能
功能仿生設計主要研究自然生物的客觀功能原理與特征,并使用這種功能原理去改變現有的或創造新的技術系統,從中得到啟示以促進環藝設計作品中各功能空間的設計規劃。
4.模仿生物的表面肌理與質感
代表某種內在功能的需要,具有深層次生命意義的自然生物體的表面肌理與質感在觸覺或視覺上是一種表象,在設計時通過對生物表面肌理與質感的設計再創造,增強仿生設計的功能意義和表現力。
5.模仿生物的色彩
自然界存在萬千的色彩組合,這些色彩組合表現得極其和諧與統一,其豐富的色彩關系與個性特征,對設計作品的色彩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如樹葉蝶能隨環境的變化迅速改變體色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迷彩服就是模仿生物色彩的最好例子。
6.模仿生物的意象
人類在認識自然的經驗與情感積累的過程中產生了生物意象,仿生物意象的設計對設計作品語義和文化特征的表現相當重要。藝術家在激情沸騰中,各種心理因素高度綜合起來,才思敏捷,想象活躍,藝術意象紛至沓來,藝術語言猶如泉涌。
三、借鑒其他藝術門類
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有繪畫、雕塑、建筑、文學、舞蹈、音樂、戲劇、電影這八大形式,很多環境藝術設計作品都是從這些藝術形式中得到靈感,還有一些新的藝術活動形式也對環境藝術的創意有所啟示。譬如大地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概念藝術、過程藝術等。在這些藝術活動里,裝置藝術對環境藝術設計有著更多的影響。裝置藝術是一種場地+材料+情感的展示藝術。就是在空間環境里有選擇地將材料進行重組改造來展示某種精神情感。
四、現代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也時常在想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創意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求索設問的過程,因而這些問題就是設計師的靈感源泉。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體驗生活是培養創意思維的一種方式,只有深入理解生活,才能將思考轉換為生產力,實現人們的愿望。事物是普遍存在聯系的,設計的創意思維應該從事物之間的聯系展開聯想。一個有豐富閱歷的設計師在構思的過程中,就會通過生活中的各種閱歷產生一些聯想和靈感。這些靈感來源于生活各個方面,比如從聊天中獲得靈感;從電視中某一個特別的新聞中獲得靈感;從旅途中的所見所聞獲得靈感等。生活中的元素無窮無盡,為設計創意提供充足的養分。
五、對未來的想象和展望
人類總是遺憾于自身生命的短暫,無法像山川一樣永存,恰恰是生命的短暫,才讓我們對未來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和信念。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的,不僅是對現實的認知,還有我們腦中虛構的未來。設計師可以常看科幻電影,科幻電影集中了人類想象的精華,從精神上實現了對時空的超越。針對未來所做的設計作品是融合科技和藝術理念的一種概念設計,期望通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整體地討論未來的構成,描繪未來可能的形態。以未來科技提升生活品質,將人文情懷與整體設計相融合,一項項設計給予現實生活一個個美好的未來期許。
綜上所述,設計的靈感來源有多個方向,當然還遠不止于此,世界奧妙無盡,取之不竭,作為靈感的來源不計其數。設計的大忌是利用別人的設計做些小修改或者簡單的拼湊,或是死守傳統設計的陳規戒律。要想有新思路就必須有新的創作靈感,這靈感靠每個設計人員用心靈去感受現代生活的脈搏,學會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探索、尋求。
參考文獻:
[1]朱 狄.美學·藝術·靈感[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65.
[2]楊 芳.基于主題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