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網絡借貸的飛速發展不僅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隱患,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構建高校網絡借貸風險防范機制,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借貸;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2.68?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30
作者簡介:李 莉(1990—),女,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學生網絡借貸興盛的原因
1.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消費心理和攀比心理
國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直接提高了國民的消費能力,大學生作為新鮮事物的推崇者,更加追求時尚,加上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尚未穩定,容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出現盲目跟風消費和攀比消費。但是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網絡借貸便滿足了他們的經濟需求。
2.網絡借貸廣告盛行
網絡借貸平臺充分利用網絡空間進行宣傳營銷,通過線上廣告投放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并根據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弱、攀比心理強等特點制定個性化、精準化的營銷。網絡借貸宣傳常用“零利息”“低首付”等字眼,誘導大學生掉入網絡借貸的陷阱。
二、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的潛在風險
1.誘導過度消費的產生
網絡借貸平臺的申請流程操作簡便、放款快捷,大部分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即可實現在線辦理。大學生消費內容呈現“娛樂化”趨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網絡借貸機構的廣告宣傳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宣傳通過網絡借貸就可輕松購買奢侈品、最新款的電子產品等案例。
2.面臨信用風險
網絡借貸平臺常強調無門檻、無抵押等信息而淡化高利率等潛在風險,大學生常常由于財務管理能力和消費計劃能力不足,會出現不能按時還款的情況,出現信用違約行為,信用違約又會增加貸款利息和滯納金,面臨的還款壓力越來越大。
3.泄露個人隱私
大學生在網絡借貸平臺申請資金時,平臺往往會要求填寫個人姓名、聯系電話、身份證號碼、所讀學校名稱、父母的姓名及聯系電話等內容,這些信息涉及大學生個人隱私,一旦被平臺泄露出去,可能引發個人信息被盜用等后果。如果出現不能按時還款的情況,一些平臺甚至會通過這些私人信息進行電話騷擾等,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嚴重威脅大學生的身心安全。
三、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的引導策略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一是抓好入學教育,在入學時給大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成長,告知擁有錯誤消費觀和價值觀的嚴重后果。二是深化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類學生活動、公共課堂、社會實踐等,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自覺與享樂主義、攀比心理等思想對抗。三是發揮新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利用學校和各院系的官方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如何理性消費”等專題內容推送,擴大宣傳影響力。
2.強化大學生金融風險意識教育
第一,發揮主課堂的積極作用,加強大學生金融風險常識教育。開設“消費經濟學”“金融常識”“消費心理學”等選修課程,幫助大學生掌握資金借貸、征信等常識,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金融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第二,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宣傳引導作用。高校應與消費者保護協會、金融監管機構等合作,協作開展網絡消費、金融風險安全方面的講座、知識宣傳、文化活動等,提高大學生金融風險安全意識。
3.構建高校網絡借貸風險防范機制
各高校要提高網絡借貸風險的敏銳度,構建網絡借貸風險的防范機制和處理機制。一是要定期開展大學生網絡借貸行為的摸底調查,進行匯總記錄,對于具有網絡借貸行為傾向,或者正在進行網絡借貸的高風險群體,要重點觀察,通過輔導員談心談話來引導這些學生,告知其網絡借貸的風險和危害,做好思想預防工作。二是形成家校聯動機制,對于具有高風險借貸行為的學生,要及時和家長溝通,將實際情況反映給家長,與家長協作監管學生網絡借貸行為。三是要對校園內的網絡借貸廣告進行整頓和清理,對校園網絡借貸代理行為進行排查和整頓,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林明惠.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及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7(5):79-83.
[2]夏 赟.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解構與抑制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