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前平
摘 要: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中學教師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幫助學生克服“新課程教學”的影響,握住生命航船之舵,教師應擔負起較多的責任,協助中學生安然度過這一“危險期”,并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為今后一生的道路做好鋪墊。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研究
針對以上“新課程教學”的成因,我們應該正視他們并找出相應對策。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我覺得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加強對“問題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導
學校是教育、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應該擔負起教育“新課程”的主要責任‘
1.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轉化時應關心、理解和尊重學習新課程的學生,具體有:
(1)教師要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問題學生”,才能做好他們的行為矯正工作。熱愛學生是熱愛教育事業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懂得熱愛學生,不論他的學識有多高,能力有多么的強,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期望時,自然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2)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問題學生”表面看起來對任何事都滿不在乎,其實他們的內心比任何人都脆弱和敏感,他們更渴望平等和成功。同時,他們由于長期經歷了太多的失敗,已經變得缺乏自信心,更不相信別人。教師對于“問題學生”的缺點錯誤,不能一味指責,要注意方式方法,這樣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才會有效果。“問題學生”在學校往往被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所忽視、被冷落,在學生中也不被重視,這就要求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與尊重,理解與寬容,以彌補學生的心理陰影,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信心。
2.教師要力求“公平”、“公正”。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班主任在學生中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從而獲指學生的擁護和支持,所以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作為一名班主任,你的一言一行將會被幾十雙眼睛所注視,在處理班級的小事中力求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要做到不偏袒任何一方,才能取信于學生,從而更好的開展班級工作。特別是在安排學生座位上,不要以成績的優劣作為唯一的標準來安排座位。安排座位應該標準多樣。可以按照身材的高低、視力的好壞、男女互搭,也一可以優、差生同桌,這樣就有利于互相監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和提高。以情動人,以理服人。這種理性的方式比那種簡單粗暴的一味批評和指責更具有實效性。
3.教師要千方百計捕捉學生的亮點。任何人身上總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這就要求教師要細心探究,及時捕捉和發現“問題學生”的“亮點”,千方百計找到“問題學生”的長處。如某學生找到了“老實本分”的長處。就派他監督班級衛生打掃,或者進行紀律監督。對“問題學生”的一丁點兒長處,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想盡一切辦法強化它,使其發揚光大。對于差生過去的歷史,老師一點兒也不要提,這樣做就會讓“問題學生”重拾信心,激發其潛在的能力。
二、家校合一,齊抓共管,“攻心為上”
加強與家長溝通,形成對初中“問題學生”教育引導的合力,家庭教育是關鍵。其具體措施有:
1.端正生活態度,轉變教育觀念。作為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改變的前提就是要加強學習,掌握必要的科學而有效地育兒知識和方法,并積極營造家校合作的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大量事實證明,父母是兒童積極向上,情感滿足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精神保證。
2.改善教育方法。作為家長,首先該學會賞識你的孩子。研究表明:贊揚是世界上最廉價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學會尊重孩子。學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去體驗世界,這對打開“問題學生”的心扉,建立良好的人格和性格有著重要意義。讓孩子從小學會交流溝通。再次,賞罰分明。這就要求我們既不能對問題孩子的錯誤置之不理,也不能對“問題學生”的閃光點視而不見。
3.父母應寵愛有度,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父母不能一味的嬌慣孩子,父母應該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父母應該有敏銳的覺察力,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消除不利影響,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意志力,學會獨立的生活。
4.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必須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延伸學校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也必須不斷得到優化,并積極迎合學校教育,為教師的學校教育對策提供依據。家長平時要加強與老師的溝通與交流,與老師形成教育的合力,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雙方達成一致,統一獎懲標準,形成合力,共同培養與教育學生。
四、社會應該積極宣傳倡導“正能量”
社會需要傳遞健康、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利于營造團結一致、積極向上的氛圍,加強“問題學生”的正面教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學生”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形成因是多方面的,與其所處的家庭、學校、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一切有利因素對他們進行積極而正面的影響,尤其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家長密切配合從而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力求家長的言行在學生的心目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榜樣的作用,并積極地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尤其要搞好社區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給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外活動場所,防止他們與社會上(包括網絡上)的不良人士接觸,以防被拖下水去,沾染上不良習氣,甚至走土犯罪的道路。早日走上適應自身發展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