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智
摘要:為了抵抗沙俄侵占領土,清朝設立了黑龍江將軍。“均齊政刑,修舉武備,綏徠部族,防戍邊垂”,是黑龍江將軍的職能,它與中央各部并列,互不干涉。黑龍江將軍幾次內遷將軍衙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移駐,充分發揮了作用,為黑龍江地區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清代;黑龍江將軍;治邊
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各個邊疆地區形成、發展的過程各不相同,變化也很大,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更是大有差異,因而每個邊疆地區的邊政都各有特點。黑龍江地處中國東北,是祖國疆土中美麗富饒、不可分割之一隅,具有良好的民風民俗,作為邊疆大省,理應給予特殊的重視。在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的統治時期,黑龍江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至清末清廷一直對其實行有別于內地的將軍體制,有關黑龍江的邊疆政策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第一節 黑龍江將軍的設立
清朝在全國設18行省,而在東北設三將軍即盛京、吉林和黑龍江將軍,統帥官兵,分地管轄,統治各族人民,鎮守邊陲。黑龍江將軍全稱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在東北三將軍之中,黑龍江將軍設置最晚,在設置黑龍江將軍以前,這一區域歸吉林將軍管轄。由于沙俄不斷派遣哥薩克武裝侵入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清朝政府為了保護當地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曾不斷派軍北上,圍剿和驅逐入侵者。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把原屬于寧古塔將軍管轄的亨滾河上源支流哈達烏拉河、黑龍江北岸的畢占河以及東流松花江等河流以西之地劃出,設置黑龍江將軍。
黑龍江將軍衙署所在地進行過三次內遷。將軍初駐扎璦琿舊城(黑龍江之北),后來因為該地避處江東,與內地交通及公文往來多有不便,后移至璦琿新城,故稱為璦琿將軍。新、舊璦琿城因靠近黑龍江畔,故在文獻中被稱作黑龍江城。
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月,節制天山南路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叛亂,一度逼近距離北京僅七百里程的烏蘭布通,幾乎威脅到北京,康熙皇帝十分重視此事,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發兵進剿。《黑龍江將軍衙門滿文檔案》載“為對付噶爾丹叛亂造成的局勢,二十九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已經移駐墨爾根,三十二年(1693)正式獲準移駐,璦琿則留副都統駐守”。在中俄雅克薩戰爭期間,墨爾根成為輸送物資和兵源的要道;在中俄簽署《尼布楚條約》后,墨爾根又成為提防噶爾丹東侵的軍事前沿。
康熙三十八年(1700),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齊齊哈爾與墨爾根相距五百里,之所以內遷就是為了更好控馭蒙古,這樣一旦蒙古有異,八旗勁旅可以保證最快到達。但是將軍駐地的內遷,大大減弱了其在維護邊疆穩固中的作用。
第二節 黑龍江將軍下轄機構
黑龍江將軍直接對清帝負責,衙署包含兵、刑、工、戶、印務處五司,分別負責關防、賦稅等事務。此外又設倉官和蒙(水師營)官,分別管理儲糧和水師營的事務。為了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黑龍江將軍衙門也增設了一些新的機構,如黑龍江學務處、黑龍江清丈局、經征稅務局以及黑龍江巡警總局等。
19 世紀中葉以前,黑龍江將軍之下統轄三個副都統,分別為齊齊哈爾副都統、黑龍江副都統、墨爾根副都統。齊齊哈爾副都統與將軍同駐一城,所屬除協領、佐領等官員外,有火器營參領一、水師營總管一;黑龍江副都統駐扎黑龍江城,此城“左枕龍江,右環興領”,是東三省的屏障,也是東三省的駐防重鎮;墨爾根副都統駐扎墨爾根城,《盛京通志》稱此城“此負群山,南臨沃野。”又設置呼倫貝爾副都統銜總管和布特哈副都統銜總管,負責輔佐將軍處理日常事務。清光緒五年(1879)又設呼蘭副都統,任命依克唐阿為呼蘭副都統,呼蘭副都統的轄區,東至小興安嶺南段,南臨松花江,西到杜爾伯特旗,北至通肯河。光緒七年(1881),又設呼倫貝爾副都統。光緒二十年(1894),又升布特哈總管為布特哈副都統。
第三節 黑龍江將軍的治邊政策
黑龍江將軍所轄地區,與沙俄接界處較長,各級官員負有重要的守邊職責。新任職的將軍,例行察邊一次,將軍每年派官兵分三路巡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墨里勒克和楚爾海圖間的中俄邊界,以布特哈衙門巡查外興安嶺鄂博。乾隆三十年,黑龍江將軍制定了由格爾必齊河、精奇里江、西里木第河、牛曼河等河口溯河直至外興安嶺的全面巡查路線,并規定了例行的巡查制度。
黑龍江官兵們在進行巡邊途中遭受了很多困難。在 《龍沙紀略》中方式濟寫道,“草路彌漫,無轍跡,辨方而行。刳大樹皮,以識歸路”。為了防止官兵巡邊不力,確保巡邊的質量,清廷制定了相互監督的方針。巡查的官員到達指定地點后,各書銜、名、日、月書于木碑之上,然后把木碑埋在山上,待第二年由察邊者取回交給將軍和副都統查驗。從康熙二十八年(1689)到咸豐十一年(1861),巡邊基本沒有中斷。通過巡邊保證了《尼布楚條約》的執行,捍衛了東北的邊境。
但是將軍們通過一年一次的巡邊來管理邊境是存在許多漏洞的,為了加強對邊境的軍事控制和日常管理,清政府設立了與巡邊制度相配合的卡倫。《清史稿》中記載:“沿邊墩臺、卡倫、鄂博、碉堡。”卡倫為滿語,原意為哨探,引申為哨所之意,是具有軍事防御性質的機構,它在東北邊防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清·西清.黑龍江外記[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辛培林,王景榮.黑龍江疆域歷史與現狀問題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