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朝 馬江英
【摘要】在甘肅舟曲,正月十五元宵節主要以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為主。由于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充滿人文情懷,在信仰認知、道德意義、傳承禮儀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特別對舟曲當地小學生的精神人格魅力和文化素養的良性發展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楹聯燈會里的內容豐富,能滲透教育思想,給當地小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作為一名教育者,就得珍惜這一有效的教育資源,要讓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傳統文化得到詮釋、發展,最終達到提高本地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 影響 培養 人文情懷
【中圖分類號】H1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00-01
元宵節,在我國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追溯起源,元宵節是因佛教里有正月十五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習俗。從西漢時期,提倡佛教,所以漢明帝要求達官貴人和普通老百姓,在這一天都要點燈敬佛,流傳至今,就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雖然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但都有吃元宵、點花燈、猜燈謎、踩高蹺等活動習俗;在甘肅舟曲,元宵節燈會始于隋唐,興盛于明清,后形成正月十五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由于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充滿人文情懷,在信仰認知、道德意義、傳承禮儀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特別對舟曲當地小學生的精神人格魅力和文化素養的良性發展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一、用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歷史淵源,影響小學生的重德、重孝、感恩情懷。
在舟曲,關于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傳說有很多。有一傳說洪武年間,有一對男女青梅竹馬,喜結連理,家中有一老母親,二人極其孝順,后老母逝去,他們為老母守孝3年,感動上蒼,佛祖為他們賜下一兒一女,二人為了報答感恩,效仿揚州燈會,就有了舟曲元宵楹聯燈會。也有傳說明代嘉靖年間,當時的西固(舟曲)一位新縣長,叫王忠實,來自江南,元宵節將近,老人家常常思念家鄉燈會;此人為解老人的思鄉之苦,就自己拿出銀錢,仿效故鄉江南揚州的樣子,籌備了一個燈會,老母親非常開心。他的孝心被舟曲人傳為佳話,代代相傳,舟曲也有了“不二揚州”美稱。其中的歷史都有記載,只是當地人用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潤色了情節,更加夯實了人們代代相傳的孝道文化,對舟曲本土小學生,從內心深處沉淀了感恩情懷。弘揚中國傳統孝道精髓,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我們知道,一個能遵循孝禮的人,絕對不會妄自尊大,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一個不孝的人則易忘本,通常表現為惟我獨尊,惟利是圖。舟曲楹聯文化的精髓正好是孝道文化的有力傳播,從舟曲元宵燈會歷史故事中,提取有價值的概念,正確引導孩子們從小要樹立自身道德修養,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等思想。
二、從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內容中, 提倡小學生愛國、愛家傳承中國歷史情懷。
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燈對不僅使燈節顯得異彩紛呈,還營造了文化氣息。燈對長方四棱形,一組三件,(木框架燈,6寸寬,2米高)。掛于松棚梁上的,稱匾,寬一尺五,街兩邊每組燈對包括三副對聯,兩幅橫額。舟曲燈對架多達800多對,楹聯達2400余幅,方燈和彩燈達1170條只,以燈對為主體,方燈、彩燈相間,各家門口懸掛彩燈。從古至今,燈對年年換新,用傳統的書法書寫。我們知道,書法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文化藝術素養,長者聚在一起書寫,這也給我們本土孩子的書法功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學生們從小受到熏陶,從小眼觀書法,不僅從中領略了書法藝術帶來的樂趣,且弘揚了偉大祖國的傳統精髓,它對舟曲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燈對的內容倡導對人以愛、推動重視道德修養、孝道、愛家、愛國的美德。里面的內容,五彩紛呈,都是學習怎樣做人,很好的滲透了教育思想,作為當地小學生,通過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里的內容,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關愛他人、和睦相處、人心向善、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講德義的傳統美德。
三、用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傳承及不斷發揚,激發小學生民族自豪感,產生凝聚力。
在舟曲元宵節來臨之際,從正月初八始,縣城四街兩關(舟曲主要街道)就組建各自的燈會組織,劃定各家地段,每家負責各自地段的立架、蓬松毛兒、掛燈等事宜。正月十五,全民參與,彰顯了一種凝聚力。對本土小學生而言,這就是一件大事,一件關乎全縣的大事,從中領略出這種節日,只有自己的家鄉有且獨具特色,更增強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懷,最終達到舟曲元宵松棚燈會所提倡的愛國、愛家情懷的教育功能。從而產生了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楹聯文化燈對也是書法繪畫展覽,欣賞奇聯妙對,領略精湛燈火與書畫技藝。此項技藝,一直延續到現在,這也給本土小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為技藝而驚嘆,為技藝而自豪,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滲入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舟曲正月十五觀花燈,縣城大街小巷上長廊貫通,白天松枝成蔭,晚上燈火輝煌,家家上街觀燈,孩子提燈游玩,學生賞聯品文,學生們從中獲得更多的語言、禮節、歷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這正使《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目標成為可能。我們要借助所有有利資源,教育學生激發民族自豪感、產生凝聚力。
四、讓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傳統文化進課堂,進一步加強小學生們的人格魅力。
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文化是舟曲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是本土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家園。在舟曲,兒童時代,燈對既是游戲的重要形式,也是兒童識字、接受各種社會生活知識、經受思維訓練和文化熏陶的重要形式。可見元宵松棚燈會對當地小學生的教育意義非同一般。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現在就要思考如何將這一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目前我校結合本校實際,邀請本土民間文人,利用班會課為大家講解歷史淵源,引導傳承中華美德的系列學習等活動,根據實際需求,加大本土小學生從楹聯文化中所受到的教育。利用國學教育課,學校專門組織國學課,主授楹聯課,就楹聯的撰寫和學習楹聯的方法等,加深學生對國學教育的理解。利用學校語文教研組組織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楹聯編寫,加深對楹聯文化的重視;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討論分享和總結,增強家長們對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關注程度。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凝聚了無數前輩的心血,有著較強的地域特點。它在很大程度上對本土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著重要意義。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珍惜這一有效的教育資源,要想讓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的傳統文化得到詮釋、發展并起到教育作用,就應當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關注本土知識,并將這種意識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最終達到提高本地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綜上所述,舟曲元宵松棚楹聯燈會文化是舟曲人民的寶貴財富,在教育小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將大力宣傳和弘揚楹聯燈會,在教學中滲透楹聯文化教育,促使學生傳承傳統美德,提高道德修養,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增強本土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培養學生文明禮儀、重德感恩情懷,讓本土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發展,讓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食糧不斷充實,健全一個個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舟曲縣志》
[2]《舟曲史話》
[3]《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