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荷
【摘要】雙語教育目標系統中,民漢兼通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不僅包括民漢兩種語言兼通,還包括民漢兩種文化兼通。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也是文化的載體。德國學者亞克布·格林說:“一個民族的語言同時也是該民族的文化史”。可以說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文化表述。人們在讀書寫字的過程中,能夠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從語言背后體會到其獨特的文化。本文從雙語與雙文化的關系、雙語教育與雙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雙語教育 雙文化 關系
【中圖分類號】H2;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38-02
一、雙語與雙文化
雙語從字面上來講是指少數民族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雙文化是指個體同時擁有兩種文化身份認同,即本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一種語言與一種文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全面而深刻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記錄民族文化的工具符號。文化受語言的影響,與語言相互作用。下面具體談一下雙語與雙文化的關系。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的工具。但掌握一種語言不一定就意味著掌握一種文化。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雙語為工具培養出既能傳承本民族文化,又能適應社會的人。因此,雙語教育是培養雙語的人才,更是培養雙文化人才。
其次,雙語作用于外在,可通過培訓、學習在短時間內掌握。教師對于學生的雙語能力,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指標進行考核、評價。而文化卻很難通過考試測驗進行考查,個體也很難從培訓、學習中短時間內獲得。在雙語教育過程中,教師們比較注重雙語的學習,而輕視雙文化也是因為雙文化難以客觀評價的原因。但民族教育既然要培養民漢兼通的人才,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雙語教育中重視提升自身的雙文化素養。
最后,我國的雙語教育是為了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的人,即使個體能夠在生活中使用兩種語言與人很好的交流、溝通。其內在的文化適應有可能與表面上的語言不相匹配。這說明,雙語能夠解決少數民族外在適應的問題,而內在適應還是要通過雙文化的內化來解決。這樣,個體才能更好的融入新的環境中,達到內心的和諧。
總的來說,雙語與雙文化在本質上是分不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在學習的過程中,想好更好的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建立在理解其文化的基礎上,只有知曉了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算得上是吃透了一種語言。第二語言的學習更是要如此,否則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可能會冒犯了對方。而文化的學習,則是在語言的幫助下才能完成。所以雙語與雙文化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雙語教育與雙文化
雙語教育指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制度或體系。它與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是傳遞和發展文化的工具和手段。
首先談教育對文化的影響。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包括主體民族語言教育和少數民族語言教育,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文化的載體,雙語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兩種語言的學習,而是在雙語教育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兩種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性質和語言價值,是將兩種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傳授系統化、概念化的知識。學校通過語言傳授知識和經驗,使文化在教育中一代代保存下來。少數民族在雙語教育的過程中,將雙語系統中凝聚著的雙文化成果傳遞給個體,使得語言符號、經驗知識、思維方式、價值等的到保存和延續。雙語教育對發展和促進雙文化起到了保護作用,也促進與現代化接軌,是社會主義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的有效手段和必由之路。
其次談一談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文化制約著教育的選擇和發展,文化的形成依賴于教育,教育的進行也要以文化為前提。文化整體是根本,教育作為其中一分子,必須受文化整體的制約。文化觀念能夠影響教育觀念,有什么樣的文化觀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育態度和行為。文化也是實施教育的背景和基礎,文化為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性,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雙語教育模式的多樣化,雙語教育在面對各異的少數民族文化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區別性,在文化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等方面都要考慮進去,并將雙語教育與該民族的文化背景相契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達到雙語教育的目標。
三、總結
少數民族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同時,學習主體民族的語言文化是少數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少數民族文化進步和發展的源泉。雙語教育作為少數民族個體和群體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正確處理好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漢語與民族語言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
[2]滕星.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