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重花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43-01
習總書記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別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蹦敲矗暱倳洖槭裁匆帷拔幕孕拧保窟@個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樣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基礎?本文試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回答我國在當下提出“文化自信”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基礎。
一、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大”
1793年,英國使者馬噶爾尼率領了龐大的使團來中國給乾隆皇帝祝壽,當然,真正的目的是開通中英的正常貿易往來,但最終的結果是馬噶爾尼受到了大清帝國傲慢的回應與冷漠輕視,怏怏而歸。乾隆皇帝以及大清官員對大英帝國使者的這種傲慢態度,源自中國歷史上一貫的“文化自信”心理。這種“文化自信”和當時英國社會的真實發展來比較,則反襯出大清皇帝與官員是一種“文化自大”的自欺欺人的表現,因為當時的英國從它歷史發展的勁頭來說,確實要進步于當時的“清王朝”。1793年的英國,在政治上已經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經濟上開始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文化上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理性、科學、民主、自由的追求。而當時的中國,還沉浸在農業社會的傳統暮歌之中。中國在對外關系上“閉關自守”、坐井觀天,認為“天空”還是“歷史的天空”,卻不知“歷史的天空”早已風云變幻,今非昔比。
二、從“文化自大”到“文化自卑”
國人這種“文化自大”心理,在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后也沒有大的改變,僅僅只有林則徐魏源等幾人認識到了中國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優越于“英夷”的,魏源在其《海國圖志》一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至少認識到了“英夷”在一些方面可以當我們的老師。但是從整體的文化態度上來說,林魏還是認為中國在文化整體上是優越于西方的。二十年之后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給整個朝廷以沉重的精神打擊,所以才會有曾左李章領導下的“洋務運動”,雖然風雨激蕩歷經三十年,但是因為無論從實際掌權者還是整個社會認識程度上,都仍然是沉浸在一種“文化自大”與“文化自欺”之中的。
國人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文化落后,是“甲午一戰”。光緒皇帝痛哭流涕,康梁等“公車上書”,決心師承日本,“變法圖強”??梢哉f這時的國人,已經從一種“文化自欺”“文化自大”的虛驕中,開始了文化上的不自信與懷疑。而1901年開始的清末“新政”,則是最高統治者的一種對于本國和西方文化制度的表態,但囿于無論從最高統治者還是社會各層次來說,思想上的認識都還比較膚淺,所以“新政”也沒有使國人找回“自信”。但國人對自己文化態度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等到孫中山等“革命派”人物,就認識到中國的舊制度是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并最終推翻了舊的制度。而從思想宣傳上給國人進行“制度”與“文化”洗禮的,則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可以說從歷史的角度看,梁漱溟等人的觀點,是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一種更為客觀理性與中肯的認識。
三、“經濟自信”與“文化自信”
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近代國人對自己文化的一種深深的自卑,首先是建立在西方國家的物質侵略下的中國的“經濟物質自卑”的基礎上的,因為物質上的落后就覺得自己什么都落后。
所以近代國人的一種“自救”,也是追求“物質自強”開始的,尤其是在1949年后的中國無論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選擇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從最終的奮斗目標來說都是以建立一個“物質經濟強大的中國”為目的的。國人這種渴望經濟物質強大而又不能強大的心理,是反映在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的,也是反映在2000年前后的我們單一追求GDP的發展速度中的,因為“物質經濟”的強大是“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至少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前,我們的“物質自信”是還沒有建立起來的。也是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才從經濟發展總量上超越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因為一個世紀來的文化心理的自卑,使不少國人總覺得中國的“制度”與“文化”從根本上是落后于西方的。
所以,縱看歷史的發展,國人的文化心理,從先秦到唐宋元是一步步建立“文化自信”的過程,從明清到1900年“庚子變亂”前是文化虛驕自大自欺過程,1900年庚子變亂后到2000年整整一百年是文化與制度自卑的過程,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在自身經濟物質逐步強大的基礎上,又是重拾自己的文化與制度自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