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巖
【摘要】德為才之帥 才為德之資。德育教育應當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只有加強德育教育,才能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思想性都較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將能不斷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德育 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59-02
德育工作是各級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德育人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德育教育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健康、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基礎保障。初中生年齡相對較小,正處于“三觀”形成時期,其身心還不成熟,認知水平不高,明辨是非能力不強,思想和行為容易受外界影響。因此,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有針對性地將德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做到以愛促教、以德育人,從而為社會建設培養更多棟梁人才。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墨子曰:“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德育人是教育事業最大的根本,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基石。只有提高學生的人文品德修養,培養學生擁有真、善、美的人性,才能將高尚的道德、品質、行為等內化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初中語文課程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傳授語文知識,二是進行德育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后,編入教材的課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關于愛國主義、民族自豪、追求真善美、礪志成才、友愛協作等德育的內容非常多,值得去細細地品味和感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做到以文為本、以文明道,以“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曉之以理、持之以恒”的方法,引導學生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塑造起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品質,順利達成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內容開展德育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都是經過精心遴選的名家名篇和美文,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都比較高。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對教材進行深度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使教材成為德育滲透的有效載體。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咬文嚼字,實現與作者的思想和心靈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自我對話,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激發其愛他人、愛國家、愛民族和做一個高尚之人的情感。
(二)創新語文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德育滲透
第一,教師要身體力行施以德育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初中生雖然已經趨于成年,但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關愛學生。初中語文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使學生達到“親其師,信其道”,順利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道德素養。
第二,利用課前三分鐘促德育。在課前三分鐘,教師可以讓學生任選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德育話題、故事、游戲等,進行課前導入,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也能使德育教育在學生的心里落地生根。
第三,在寫作中滲透德育。鑒賞文學作品,要想領悟作品的精妙,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迪。在語文課上,每到精彩之處,教師要讓學生有感而發,通過說或寫的形式來抒發內心的感悟。例如,在學習完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一文后,教者讓學生以演講和短文的形式,來表達對主人公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品質的謳歌和贊美!
第四,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德育。“教學的藝術不在于教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有感情的閱讀課文,可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閱讀中,更深刻地來體味到字里行間的情感,激發起內心的情感共鳴。初中語文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和教學需要,努力為學生創建多元閱讀條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將讀、思、議、想結合起來,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情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德,人之本也;學,工之利也。自強而后德,君子之大宗也”。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遵循教育規律與語文學科特點,以生為本選擇德育滲透方式,使學生的思想能在真善美中得到洗滌,從名篇大著中找回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
參考文獻:
[1]赫敬香.初中語文教育中德育問題再思考[J].學周刊,2016,(05):81.
[2]格爾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文學教育(上),2016,(06):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