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云
【摘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是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歷史教育蘊含豐富的人文素質,其不只體現在人文知識,也體現在人文精神。當今社會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素質競爭,中學歷史教育需要正視這一點,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歷史教學的生命力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中學歷史 素質教育 社會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65-02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旋律。人才競爭說到底就是人素質的競爭,人的物質涵蓋人的精神境界、文化修養和工作能力,這幾方面都與中學歷史教育緊密相連。對于中學生而言,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他們獲得歷史知識主要渠道。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中學歷史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歷史教育蘊含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其不只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人文知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其要求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并具有公民心和道德感。除了要對自我實現的關注,也要對社會予以關懷,特別是人類文明的前途。所以,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核心。
一、結合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一)通過分析歷史人物,促進中學生倫理道德水平的提升
歷史知識蘊含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歷史人物和其活動,倫理道德的強調就會變成一種枯燥的說教,只會讓學生更加反感歷史學科。倫理道德中居于最高層次,如霍去病、顧炎武、周恩來等人的愛國情懷,這些人物給我留下了豐富的倫理道德知識,他們的優秀品質永垂不朽。教育工作應當強調倫理道德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分析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能夠促進學生倫理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通過悠久的文化遺產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中華民族經歷過長期不懈的斗爭熔煉出優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世代相傳。我們的民族有讓西方為之震撼的文化遺產。現實中,有影響人們生活的四大發明;文學上,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楚辭漢賦等等。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們能夠通過老師的教學感受到我國璀璨的文化,激勵著學生們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三)通過歷史事件的教學,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精神
一個國家要想永不衰敗、生生不息,都離不開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從長城的修建、都江堰和大運河的修造、四大發明等體現了民族進取精神。歷史課堂上除了教授中國歷史,也教授國外歷史知識,通過分析歷史發展規律,讓學生明白假如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社會就不會取得發展,國家也會落后。今天的歷史教學,就是要對學生積極奮進、開拓進去精神予以培養。
二、結合歷史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提高文化修養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配合,然而對于中學生而言,最主要的還是學校教育,學校是學生發展的搖籃。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掌握歷史知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一)強化學生的歷史知識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歷史知識是昨日人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今天的文明源于昨天的文化。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學生能夠獲取許多優秀文化精神食糧。所以,強化學生歷史知識教育,積極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二)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先進的文化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民族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歷代盛世王朝的興衰都和國門打開、中外文化交流的強化有關,漢唐盛世就是最好的證明,歷史也告訴我們,只有強大才能獨立,只有交流才能共同發展。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歷史又帶給我們發展的機遇。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先進的文化,讓學生明白只有學習才能進步,只有學習,才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三、結合歷史教學,對學生的能力素質予以培養
能力素質涵蓋許多內容,如計劃的制定、人際關系的處理等等,能力素質都會涉及到動腦筋想辦法。在歷史課教學過程中,能力素質的培養是一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課。
中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往往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歷史知識要死記硬背,對于中學生而言數學是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歷史則是不需要動腦筋的。尤其是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有“副課”的思想。因此在歷史教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當更新觀念,教師要讓學生理解歷史學科的思維特點,鼓勵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四、結語
21世紀社會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一點,因材施教,重視培養中學生的素質,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阮巧玲.中學歷史教育的蒼白與困境[J].探索與爭鳴,2012,(09):34-37.
[2]殷超.論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歷程[J].教育教學論壇,2014,(30):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