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摘要】肖邦的《夜曲》是其所有樂曲中最能表達自身內心的作品,表達了其最純粹的心靈,體現了這位作家的精神本質。他和許多音樂大師相同,在音樂方面深入、博大和宏偉;從性格這個角度來看,比巴赫更精美,比貝多芬更強勁,比韋伯更有戲劇性。他把三個方面融為一體,但是,他依舊是他,在發掘情趣的時候更加獨特,在體現浩瀚無垠時更加表里如一,在表達悲傷時更動人心弦。
【關鍵詞】肖邦 夜曲 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10-02
一、《肖邦夜曲Op.9No.2》的結構
肖邦1830年創作的《降E大調夜曲》(Op.9No.2)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流傳最廣的夜曲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它以其浪漫主義的這一方式來充分展示大自然的美好,同時也傳達著創作者內心的情感。靜謐和諧的旋律和精心思考的鋼琴織體是突出的特征。另一個顯著地特征就是節奏上較為閑適、有著和船歌一般的搖擺,同時有著特有的Rubato用法,這樣一來,創作有張有弛,有條不紊。在織體結構上,右手一直維持著美好的附有裝飾性的歌唱旋律,左手則是與船歌相同的伴奏,特別像是一首有著較深刻、較多元意義的無詞歌。
二、肖邦夜曲的演奏技巧(夜曲NO2)的演奏技巧
肖邦的夜曲的音樂深度遠超過技巧難度,所以很難用級別來衡量。注意旋律的如歌連奏和Rubato的伸縮節奏,伴奏要輕巧、整齊、安靜,隨著旋律的進行要有起伏。右手有幾個地方的分句要注意,連線連了哪些音,句頭句尾要清楚。全曲有三個主題材料,按a a1 //:b b1://c c1的方式組成。以Andante開的呈示旋律溫和柔美,就如同有著多種情感表達方式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唱,勢如破竹,蕩氣回腸。
同一個美好的主題在整曲中循環了3次,情感跌宕起伏,但是旋律的裝飾性變化很大,表現出濃烈的即興意味。該特征在具體演奏的過程中又慢慢消退,因此表演的進度非常迅速。 然后又再次出現開始的篇章,它的即興表達的更為明顯,整曲的裝飾性改變了,左手和右手的區別也漸漸顯現。整個旋律表現出一種深深的情感,表達了內心深處的幸福與悲傷。上述的主題再次出現之后,有了不同的情感,慢慢結束了演奏。
此時,樂曲的感情升華,該處就好像在黑夜中漸漸明亮的星星,在展示的時候手指要完整的按下相應的部位,同時調整好手腕此時的用力大小、轉變快慢。在高潮的地方要發揮8度的演奏,同時要調整好呼吸,勢如破竹,完美的展現。
結尾的三個主和弦能夠漸漸變弱的方式展現。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演奏,精彩絕倫。在整個過程中,給人的感覺要是熱情中充滿溫柔,收緊手掌肌肉,與此同時,手腕、手臂等部位要適當的寬松,也就是有張有弛、完美的演奏。
在演奏歌唱性旋律的時候,要時刻關注接觸的部位以及接觸的快慢,手掌要發揮好,以一種橋梁式的方式持續下來。用手指去接觸的時候并不是以點的方式靠近,而是以面的方式去相碰。同時,手指要慢慢平放,用較多肉的地方去演奏。
對于旋律的安排,肖邦運用了歌唱性、喧敘性、華彩性等裝飾方式。在樂曲A部分的旋律較為柔和,平靜。左手是大跳度的琶音和和弦,右手奏出樸素的旋律。
B部分由節奏較緩的四拍改成三拍,B部的旋律與A部之間出現比照,舒緩的旋律一步步變成時刻變化的連續短句。左手的三連音節奏感非常顯著,低音聲部構成了一個半音階的上行旋律線條,表演的時候,此處要維持原有的力度。在練習中要注意單獨訓練左手的半音階,著重突出該聲部的旋律線條。在B部的結尾,通過左手八度強有力的旋律,過渡到再現部分。該部分要表現的沉重,有力,帶有悲劇性色彩。在結尾部,左手的一指和五指要站穩,保持好手形,運用好大臂的力量,不能只用手腕的力量,避免手的僵硬。注意這段的旋律線條,做好收尾。
踏板要慎用。許多初學者都過多地使用踏板,樂曲非常混濁不清,認為踏板是技巧的遮羞布,手指技巧不足,用踏板去掩蓋,要知道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但是反過來用得過少也不好,容易聽起來干燥生硬,所以一定要恰當。樂譜上的踏板記號不一定準確。特別是網上下載的樂譜,踏板記號有缺少或不準確的情況,彈奏時一定要多多分析,不要非常死板地按照樂譜上的記號踩放,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經過一番研究,我對肖邦夜曲的藝術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結合本人在賞析《肖邦夜曲Op.9No.2》作品后,我準備更深入了解肖邦作品中的創作背景,藝術特點,把這些結合自身的想法闡述一些自己對本首作品更加具有特點的分析;其次,要提升自己對肖邦夜曲中的認知,從而提升自身的音樂修養;最后,要把肖邦的藝術特點拓展到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