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要]扶貧物質資源的“超額供給”或“過度供給”會引發“負溢出效應”,不僅會降低扶貧物質資源的使用效益和扶貧效能,而且會肢解鄉村傳統的人情紐帶,戕害鄉村傳統的社會生態,摧毀鄉村內生秩序生成的可能。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本質上是政府和鄉村信息不對稱、政府錯位扶貧觀和扭曲政績觀的產物。有效規避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關鍵是把握好扶貧物質資源供給的“時、度、效”。
[關鍵詞]扶貧 供給 負溢出效應 鄉村
扶貧貴在“精準”,難在“精準”,“精準”是扶貧工作的價值邏輯和內在要求。“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扶貧物質資源的輸入應該審慎考慮輸入地(貧困鄉村)的社會現實狀況,仔細思考貧困戶和貧困村的實際之“需”,科學評估物質資源輸入對貧困地區的影響。如若罔顧事實,一味按照所謂的“高標準”扶貧,提供超額物質資源,不僅達不到扶貧的目的,而且會引發一系列“鏈式反應”,形成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本文將從政府視角著重探討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深入分析其具體表現、產生根源和應對舉措。
一、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主要內涵
“溢出效應(Spfillover Effect)”,一詞源于經濟學,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溢出效應有正向和負向之分,如果行為主體的活動結果既達到了自身預期的目的,又帶來了周邊其他主體收益的增加,則為正溢出效應,反之,則為負溢出效應。在現今不少地方的扶貧工作中,政府缺少對貧困鄉村實際發展需求的理性分析和精確把握,盲目通過即時性的物質“輸入”或“轉移”來快速“解決”貧困問題,表面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貧困戶的生活水平,改變貧困落后面貌,但這種“輸入”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輸入”效果也值得懷疑。過多的物質資源“輸入”會強化貧困戶的“依賴心理”,促使“等、靠、要”思想進一步發酵,弱化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甚至導致越“扶”越貧,無法達到扶貧的預期目的。另外,高標準的扶貧供給也會形成不良的“逐利”導向,致使村民普遍陷入“理性算計”和“價值迷失”之中,加大鄉村價值整合和鄉村治理的難度,不利于鄉村社會福利的增長。因此,扶貧物質資源的“超額供給”或“過度供給”帶來的是“負溢出效應”。
二、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具體表現
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通過“扶貧——村民——鄉村——治理”邏輯鏈條傳導,并通過村民之間的負向互動得以強化。
首先,降低了扶貧物質資源的使用效益。全方位大量的物質資源“涌人”缺乏“精確配置”,扶貧資源分配不均衡,配置不合理,致使供需矛盾突出,供給結構性問題凸顯,扶貧資源“廉價化”、扶貧效益低下成為必然結果;其次,導致了村民價值理念的內向化、虛無化。村民變得只關心自己的“私利”,關注于“從扶貧得多少好處”,對“公利”漠不關心,被刺激的“物欲”開始擠占傳統的價值空間,膨脹起來的消費主義消解著主體性價值,“他們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不知道應該如何看待和追求人生的價值”;再次,加劇了鄉村人際關系的疏離化、理性化。過多的扶貧物質資源供給會強化村民“有利可圖”的投機心理,刺激村民對資源的“占有”與“爭奪”,短視的“謀利”行為進一步肢解傳統的人情關系紐帶;最后,導致了鄉村治理的碎片化、低效化。即時性的利益網絡取代了傳統的價值網絡,基層權力需要與村民個體構建利益聯結,權力運行的效力取決于是否合乎“原子化”的村民的“私利”,集體行動和公共事務變得成本高企,鄉村治理面臨著個體主義的嚴峻挑戰。
三、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產生根源
首先是政府和鄉村的信息不對稱使然。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以及“現代性”對鄉村主體性的沖擊,使鄉村逐漸被“邊緣化”,再加上鄉村又缺乏可靠、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導致鄉村處于話語弱勢地位,普遍處于“失語”狀態。尤其是廣大貧困鄉村很難通過“自下而上”的合法渠道表情達意,政府科層體制又進一步削弱了基層表達之聲,鄉村到政府的信息傳遞渠道受阻。另外,政府到鄉村“自上而下”的市情調研、下訪體察工作又難以常態化,這一切都致使政府和鄉村信息交流不暢,信息不對稱加大,政府無法準確掌握貧困地區的真實需求,進而導致扶貧政策“跑偏”。
其次是政府錯位的扶貧觀和扭曲的政績觀作祟。現階段不少地方政府把扶貧簡單化為向貧困鄉村“輸入”物質資源,認為只要“輸入”物質資源越多,提供越充足的物質保障就越能解決貧困問題,而越快解決貧困問題就越能“體現”自身政績。在這種錯位的扶貧觀和扭曲的政績觀作用下,某些地方政府開始向貧困鄉村大規模“轉移”或“輸入”物質資源,物質資源供給量甚至超過了貧困鄉村生存發展的實際需求,供給“過剩”、資源“過載”在不少貧困地區已經成為“常態”,扶貧也因此異化為物質資源的“供給競賽”,外化為扶貧指標的層層加碼。
四、規避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有效路徑
在現實語境下,扶貧物質資源的供給必須適度、適量,講求方法,注重效益。把握扶貧物質資源供給的“時、度、效”是解決目前扶貧物質資源“過載”問題的關鍵,也是有效規避供給負溢出效應的主要路徑。
首先,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的信息交流機制。將“自下而上”的利益表達和“自上而下”調研下訪相結合,加強信息雙向傳遞和有效溝通,打破“信息孤島”,彌合“數字鴻溝”,減少不對稱性。政府根據所掌握的貧困鄉村現“時”發展之需,合理確定資源供給之“度”。科學分配資源種類和數量,確保資源供給的“適度”、“有效”,實現資源配置的“精準”、“科學”。
其次,革新扶貧理念,創新工作方法,優化資源供給方式和使用方式。自覺樹立“大扶貧”、“內涵式扶貧”理念,克制扶貧政績沖動,優化扶貧資源配置,創新扶貧資源供給。具體而言將扶貧資源“下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協商討論、統籌配置、共同享有,使村民在民主協商、互助勞動和收益共享中強化社會聯結,凝聚行為共識,構建“村民——村民——村莊”價值鏈條,打破“物質——物質”循環,形成“物質——價值”閉環,形塑村莊行為共同體,實現扶貧物質資源供給的正向價值之“功效”,提高扶貧效益。
五、結語
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能簡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簡單為“扶貧”而“扶貧”,應該有全局視閾和整體思維,應該將扶貧納入到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層面來統籌考慮、綜合謀劃,注重各項工作的協同性、聯動性。同時,還應審慎考量扶貧物質資源輸入的“時、度、效”以及資源輸入可能帶來的價值影響,這些應當成為目前扶貧工作中值得思考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