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
【摘要】學習歷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通過對過去的研究來理解和研究當代世界。歷史的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事件的感覺,并允許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并通過演繹思維得出真理。這種方法也將允許學生從原始資料中獲取歷史知識,為學生提供技能和知識,使學生能夠利用這些學科素養更好的了解到歷史材料的核心。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對策 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43-02
歷史被定義為研究人類在政治、社會、經濟、精神和思想方面的發展。因此,歷史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歷史事件并不是直接接觸到我們,而是通過真實的參考,我們可以從書籍、文本、通信和有形的殘余去了解到歷史事件,去探尋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真正的參考資料包括所有從以前的階段交給我們的殘跡。學生有不同的種類,如書籍、事件、文本、條約、官方信函、個人日記、實物材料,如城堡、寺廟、教堂、清真寺、墻上的雕刻。因此,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即把文件、文本、書籍與事件聯系在一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培養學科素養
培養學科素養的教學策略在教育過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優點,其中最重要的可以確定如下:它適合當代的教育趨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作用,盡量減少教師的作用。參考文獻使學習者有機會直接從其主要來源獲得歷史知識,學生能夠主動獲取歷史知識,豐富了來源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參考文獻和課外歷史書去了解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輝煌和落敗,不僅能夠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且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參考文獻的信息量大和豐富性,讓學生在學習的無形之中去愛上歷史。學生使用真實的來源使材料更加真實和有用,因為學生允許學生使用批評、分析和演繹的科學方法。例如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為學生提供當時的抗日照片,當學生們自己參考原始資料時,學生會得到有關這一時期的基本信息,以及在這些時期內發生的事件的路徑,這些事件的影響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有助于學生預測當前事件的路徑,并使學生產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情[1]。
二、課堂中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解讀歷史事件
(一)做好歷史課本的解讀工作
對歷史課本的解讀要避免人云亦云。學生應該享受演繹思維的技巧,尋找歷史來源的困難,老師需要建立新的標準來評估不同于傳統方法的學生。這些應該建立在建設性的或結構性的評價上,以檢查學生的新方法的進度和效率,以及最后的評價,這表現了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課外搜集資源,挖掘拓寬歷史文獻
學生可以通過課外資料尋找歷史書上本章節與之有關的,以符合學生的標準和課時的分配時間。文本應被授權,發布為官方機構或授權參考,或作者應與事件相關并以其誠實而聞名。例如,上《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時代的相關文獻,這一過程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證據的重要性和地點,以了解歷史學科的性質,讓學生懂得歷史理解應該被看作是在歷史證據基礎上做出的判斷行為。書面和說明性證據是允許學生參與歷史調查解釋過程的工具。
三、創造歷史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效率高效,那么老師就必須要營造一個有趣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投入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跟著老師的課堂節奏一起去欣賞歷史事件的波瀾壯闊。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老師要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要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那么老師首先要做的就要提高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只是照本宣讀課文,學習課堂枯燥無趣,學習效率低。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歷史教學素養,要對手中的歷史教材充分把握,挖出教材的精髓,在備課時能夠穿插一些關于教材的課外故事和野史,豐富課堂內容,營造有趣課堂氛圍。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積極聽講,而且還能拓寬學生的歷史《百家爭鳴和儒術的興起》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扮演代表性的學術派,在臺上講出自己的主流思想,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歷史有深刻印象,而且讓學生樂于參與到其中,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四、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
(一)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文本應以形式和內容來判斷,通過提出具體的問題,如這些文本的來源、親緣關系到被教的事件、文本的作者、文本書寫的年齡和文本的可靠性等,這些都是學生必須要了解的。在學校采用這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提供以下要求:為歷史教師舉辦密集的培訓課程,在現代課程中進行培訓根據文獻的方法來講授歷史,同時提供學校圖書館的基本歷史資料,以幫助采用參考方法。提供教學設施,如體式、記錄片、教學手段等,以幫助教學[2]。
(二)給學生獨立思考的自由
在課堂上實施以歷史材料為基礎的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學生對歷史的看法和一些相關的概念。通過歷史教學,教育學生的想法似乎抑制了學生對歷史和歷史課的理解,這是培育歷史學科素養的必要內容。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研究和歷史教學被定義為負責“文化傳播”的社會中介,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和學科素養。相反,使用證據概念,學生解釋歷史的基礎上,主要和次要證據的評估在社會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解釋歷史事件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透露的想法看待歷史和歷史課程。
學生在解釋和評估歷史材料來源時使用的素養,區分事實與證據,識別證據的宣傳,學生在循證歷史教學過程中可能獲得的知識,將幫助學生研究所有的書面或其他材料來源的可靠性,學科素養能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做出更完善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亞明.如何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才智,2011,(16):136-137.
[2]李松.有關高中歷史討論課有效性的思考[J].南北橋,2013,(11):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