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陽
【摘要】柔性管理理念是當前時代發展逐漸衍生出的理念,與現階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以文化教育為基礎,結合情感教育,利用有效的鼓勵、引導或其它方式,積極的進行教學,從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基于此,作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柔性管理理念的實踐應用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柔性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60-02
引言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人們處于信息高速發展時代,社會逐漸變得復雜多樣,對于高校學生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產生嚴重的影響,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柔性管理理念的應用,能有效改變當前的現狀,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觀念,同時為我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新思路。
一、有效利用柔性管理理念以人為本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過程中,應用柔性管理理念需要以人為本,將人的心理特征作為管理的前提,利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自我意識的培養
在柔性管理理念的實施應用過程中,以學生為重點和中心,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利用有效的手段與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與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利用心理暗示、有效引導、鼓勵等方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與此同時,相關管理教育人員還應注重柔性管理環境的構建,為學生營造出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提升自身的學習主動性與有效性,自覺進行學習,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本目的,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的認知與管理[1]。
(二)整體素養的提升
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基礎,而學生的全面發展則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相關教育管理人員應首先實現學生的根本價值,從而有效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高校應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靈活利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整體思政水平,提高自身素養。例如,某高校通過開展相關的活動,如,心理輔導活動、大學生就業指導、公益活動等,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管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促使學生全方面發展。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應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利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同時提升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成為綜合素養較強的人才,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
二、應用柔性管理意識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加強情感交流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受傳統教育影響,高校思政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過程中,仍舊以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單一的對學生進行管理,未能深刻理解柔性管理工作的內涵,因此,應改變教師當前的管理理念與方式,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從而提升管理效率,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入手:一方面,教師在利用柔性管理理念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學生的心理需求,從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效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平等有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認可度,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思政教師應重視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以此來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基礎,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教育與學生的需求相結合,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同時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三、通過柔性管理構建完善的交流平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大學生具備較強的思考能力,自身具有獨立的意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過程中,學校應為學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發揮空間,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立相關的交流平臺,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與參與動力,同時提升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積極參與到教育中,全方面發展。并且,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交流方式逐漸信息化,利用交流軟件進行溝通,了解新聞資訊,進行信息傳播,因此,應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當前的交流軟件,如,微信、微博等,構建完善的交流平臺,實現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有效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提升教育效率。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可以在平臺上進行相關的消息發布,利用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全方面發展[2]。
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柔性管理理念,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為我國提供全能型人才。但在實際的理念應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教師不斷改革創新,以此來促進思政教育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石立博.人本教育思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2]金昕.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1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