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城+梁穎+向琬+吳佳優+文艷
摘 要:基于"繡花針"式精準扶貧政策下,我國的扶貧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但政策實施的過程中還是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課題以綿陽市500家貧困戶相關扶貧工作為例,針對此項國家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結合國內外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的扶貧政策,運用相關技術理論和實地調研數據,分析總結綿陽市500貧困戶貧困原因及扶貧影響因素,研究其精準扶貧度與復貧率,再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及貧困戶所處環境研究出創新扶貧新模式。
關鍵詞:"繡花針"、精準扶貧、創新扶貧、新模式
前言
近年來,我國政府領導及許多扶貧工作相關人員認真貫徹中央政策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扶貧的有效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扶貧工作以及扶貧成效觀察階段,還是出現了一些根本上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大、覆蓋面廣、貧困現狀不易改變”的特點仍然突出,就醫難、行路難、飲水難、增收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因病、因殘、因災和缺資金、缺勞動力、缺技術等原因造成致貧返貧現象突出。這使得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一個瓶頸時期。因此,首先就“兩會”提出的“繡花針”式精準扶貧這一扶貧模式進行分析理解,然后在“繡花針”式精準扶貧政策下進行創新扶貧新模式的調查研究。我們以綿陽市貧困人口為例,走訪了綿陽市三臺縣、北川縣等具有代表特點的貧困村鎮,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及詢問的方式,以找出扶貧工作開展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此分析研究出適用于各類扶貧對象的創新扶貧新模式,以此來解決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這對國家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有關如何扶貧相關問題,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1.國外扶貧模式現狀
目前國際上適用最多的扶貧模式大致為三類:即以巴西、墨西哥扶貧模式為代表的“發展極”模式;以印度、斯里蘭卡扶貧模式為代表的“滿足基本需求”模式;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社會保障方案”模式。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較快,總體國力雄厚,貧困體積較小,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反貧困措施。以美國為例,其扶貧模式的最大特點便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眾評判。
2.國內扶貧模式現狀
我國在精準扶貧初期主要是依靠救濟式扶貧,有點類似于“滿足基本需求”。然而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這種扶貧方式的弊端漸漸暴露出來,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輸血式”扶貧的落后模式,治標不治本,無法在本質上幫助貧困者脫貧,使得農村脫貧后再返貧的問題反復發生,在某種層度上還造成了養懶人的缺陷。
在后期,以工代賑是一項主要的農村扶貧政策。通過以工代賒建設,充分帶動當地貧困人口積極參入工程建設,嚴格落實勞務報酬,可以在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的同時,促進貧困人口脫貧。但由于我國國情特殊,扶貧相關的理論還有待完善,相關實踐工作有不少欠妥的地方,也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根據了解,我國現階段正在實行“繡花針”式精準扶貧政策,針對不同貧困地區運用了不同的扶貧模式,這種扶貧模式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效。
二、研究目的
1.研究總體目的
認真貫徹中央政策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目前扶貧存在的問題,對精準扶貧政策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進一步調查研究出具有可行性的創新扶貧新模式,從根本上解決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研究具體目的
(1) 探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時代背景下,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基于精準扶貧的政策,如何對貧困人口分類進行扶持,達到真扶貧、扶真貧的目的;
(2) 探討如何進行創新式扶貧模式以提高精準扶貧度,降低復貧率至零,真正意義上地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幫助貧困群眾真正脫貧和長久脫貧;
(3) 探討如何在“互聯網+”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下,基于對影響精準扶貧項目措施實施效益的因素分析,為政府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為扶貧項目建立高效機制以及信息共享機制等方面提供有益參考。
三、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扶貧實踐工作告訴我們,扶貧模式需要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調整,需要根據扶貧對象的變化情況不斷變化,因此,創新精準扶貧新模式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
首先,創新扶貧有利于建立和健全貧困致因分析體系。在創新扶貧的過程中,針對貧困致因的脫貧措施和途徑,將從各個維度對貧困致因進行進一步細化,不是單純只滿足于泛泛而談的分類,而是更加注重多因致貧的交叉分析,進而得出有足夠說服力的致因結論。特別是注重對個人、群體(如家庭)、地區的一線進行具體分析,注重對經常性因素到偶然性因素的二線進行具體分析,注重對經濟性因素到非經濟性因素(如文化因素、個性因素)的三線進行具體分析,注重個人努力因素到客觀約束因素的四線進行具體分析,注重從有扶助因素到無扶助因素的五線進行具體分析,最后將這些分析匯總提煉起來,并總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貧困致因分析系統。
其次,創新扶貧可以促進獨立、科學且規范的扶貧績效評價體系的形成。對扶貧績效評價標準的制定過程是必須要與現實的扶貧工作進程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二者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在創新扶貧的過程中應隨時將制定出來的新標準,及時進行實踐試用,并及時評估此項新標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便于進行調整和優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新制定的標準在實踐過程會遇到各種難題,但可以進行最大程度上評價其客觀性,進而對存在的問題可以有預先的防范,減少甚至避免干擾。
2.實踐意義
本課題基于精準扶貧政策下創新扶貧新模式的研究,對扶貧政策的實施、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首先,有利于促進扶貧工作的創新。目前存在的扶貧制度在設計上存在著缺陷,許多扶貧項目的現況是粗放“漫灌”并且針對性不強,更多的重心放在所謂的“扶農”而不是“扶貧”,因此,修補和完善原有的扶貧體制是一項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任務。也就是說,就是要在本質上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樣等問題。
其次,有利于改變貧困農村小農經濟模式。過去,我們的扶貧開發不能盡如人意,主要是對于如何改造小農經濟缺乏深刻的理論思考,因而在貧困落后地區缺乏脫貧致富體制及政策的頂層設計。比如,越是貧困落后地區,金融系統的閑置資金比例越大,這類地區真正缺乏的是把自有閑置資金用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通過創新扶貧,把貧困地區的閑置資金充分運用起來,促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讓農民和中小企業融資不再難不在貴,進一步促進小農經濟想新型經濟發展。
同時,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進而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通過創新式精準扶貧的實踐過程,深入分析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并為逐村逐戶制定適合的幫扶措施,團結各方力量予以扶持,以保住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脫貧目標。進而在此基礎上通過創新新模式扶貧工作的開展,爭取實現對扶持對象的工作情況“可視化”和具體化,同時,可以有利于明確幫扶措施德具體實施情況并科學合理地評估幫扶工作實現的效果,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真扶貧”。
四、創新扶貧新模式
結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情況,基于"繡花針"式精準扶貧政策工作的開展,提出了以下兩點扶貧新模式。
一是互聯網+產業扶貧模式。這種扶貧模式主要針對有資源有想法的貧困戶,通過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其中包括對困難戶、貧困戶等弱勢群體,進行科學指導,合理幫扶,讓這些貧困戶自身形成“造血”功能,實現循環發展,達到從“扶”到“放”的目的。
二是促進就業扶貧模式。這種扶貧模式針對無資源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為有的是有效解決目前在村的貧困家庭的收入就業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技能培訓使貧困勞動力順利就業;二是鼓勵創業,通過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能夠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并能持續發展。
五、結論
通過研究“繡花針”式精準扶貧工作,針對此項國家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結合國內外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的扶貧政策,再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及貧困戶所處環境研究出創新扶貧新模式,希望解決如何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協調貧困地區周邊環境資源及相互間的關系來達到真正意義上脫貧的問題,也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Poverty alleviation concerns in the Orissa state policy on resettlement
H. Mathur, D. Marsden (Eds.),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Impoverishment Risks: Resettling Project-affected People in 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8), pp. 237–254
[2]Post-resettlement support: policy aimed at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16th IAHRAPD Congress and 3rd Symposium of IAHR-ISHS, Springer (2009), pp. 1446–1455
[3]萬林華. 英德山區“雙到”扶貧模式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4]王學權.“十三五”時期扶貧新模式:實施精準扶貧[J].經濟研究參考,2016.7.
[5]鄭瑞強.精準扶貧政策初探[J].財政研究,2016.2.
[6]鞏強. 精心組織 依法監管 助力扶貧攻堅——綿陽市扶貧開發項目建檔管理有序開展[J]. 四川檔案,2016,(04):40-41.
[7]馬新友. 探索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綿陽路徑[N]. 綿陽日報,2016-11-04(001).
[8]李洪鈞. 四川綿陽創新產業扶貧 全國首個公務員離崗創業商會開啟扶貧攻堅新模式[N]. 企業家日報,2016-12-15(005).
[9]同春芬,張浩. “互聯網+”精準扶貧:貧困治理的新模式[J]. 世界農業,2016,(08):50-56.
[10]李春光.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思考[J]. 當代經濟,2015,(13):4-5.
[11]鄭瑞強,張哲萌,張哲銘. 電商扶貧的作用機理、關鍵問題與政策走向[J]. 理論導刊,2016,(10):76-79. [15]白曉波. 我國產業化扶貧及其對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
[12]堯水根. 產業化扶貧模式研究[J]. 老區建設,2008,(24):47-50.
[13]孫遜. 破解農業產業化扶貧難題的赫章路徑[J].,2010,(10):62-63.
[14]李文政. 思想扶貧是貧困治理的治本之策[J]. 經濟研究導刊,2016,(06):28-29.
[15]唐任伍.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 人民論壇,2015,(3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