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雄 宋丹
[摘要]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發展改革的總要求,部分高校開始改革與探索以學生社區生活建設和學生自主發展為導向的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書院制是一種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順應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要求的新興學生管理模式,具有實踐推廣價值。第二課堂教育管理存在科層制管理明顯,缺少民主參與和監督;專業的學生管理隊伍建設滯后;忽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學生自治權缺失;參與度低等方面問題。高校應借鑒書院制管理模式,提出優化第二課堂教育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管理重心下移,構建“矩陣式管理”模式;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提高學生事務管理水平;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完善參與機制,鼓勵學生自治。或許書院制將會成為第二課堂教育管理改革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書院制;第二課堂;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8)01-0020-06
0引言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16號文件為高校進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與探索提供了契機[1]。為深入貫徹中央16號文件精神,2005年國內部分高校積極探索并逐步推行書院制學生教育管理制度。書院制的出現不僅是高校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也是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實踐探索的新舉措,融合了中國古代書院的教育精神和西方傳統的博雅教育理念,是一種以學生社區為依托,集教育、服務和管理為一體的新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
現有的第二課堂教育管理模式在實踐中面臨著體制機制、學生管理隊伍、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等問題。從根本上講,采取何種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是關系到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問題。近些年來,多所高校在探索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過程中,發現其與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具有內在一致性。書院制與第二課堂教育管理具有內在關聯性,均強調以學生的社區生活、課外實踐作為立德樹人的載體,將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努力營造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教育氛圍和環境。期望通過學生間的廣泛互助和自主聯動,實現學生社會性、全面性發展的育人目標。以此作為契機,構建一個以學生社區為中心,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管理新模式,有助于規避傳統學生管理模式的不足,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1在大學發展改革中書院制的四重價值要義
1.1擴展學生社區的發展性功能
高校的住宿學院制最早起源于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其集教學、生活為一體,包含了學院獨立、面向學生與師生交流等3個核心要素。我國的傳統書院普遍集教學(教化)功能、研究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體,其中教育活動與生活相融合,是師生共同的文化教育場所和生活場所,二者無法截然分開[2]。其不僅體現了功能的互通性、場所的集中性和活動的融合性等教學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同一性特點,也包含了深厚的道德關懷、讀書并非完全功利性、針砭時弊關心政治、注重導師的精神領袖作用與緊密的師生關系5個精神內涵。現代大學書院制既借鑒了西方大學住宿學院的辦學形式,也繼承、發展及創新了中國古代傳統書院的精神內涵。現在國內高校學生宿舍多用書院之名,是對課堂教學的教育形式或是課外活動與學生住宿生活相融合的組織模式的補充。但實質上,這是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社區為導向、對接學生課堂學習與學生宿舍,對學生課堂學習之外的生活、娛樂、交往、個體及群體活動的特定區域進行引導和管理的組織形式。
具體而言,當前高校的書院制打破了同專業學生的“聚居”,由不同年級、不同院系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生活在一起,使學生的交際更廣、視野更寬。書院制是高校學生群體價值觀念和共同意識產生的社會化學習的特殊場所以及導師營造的一個互動交流、關系密切的師生社區。書院制主要是在課堂之外為學生提供有情操培養性的集體生活和全方位、有導向性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一個輕松、和諧、愉快的社區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同時,教師也積極參與其中,致力于促進學生在認知、素質、能力、品質、人格、社會性等方面的多維度成長。總之,其在滿足學生身心休息和學習生活的基本需求,滿足學生陶冶情操、人格塑造和思想交流等高層次需求時,不僅有助于避免學生交際面狹窄,積累更廣闊、多層次的人脈,也有利于認識到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1.2以導師制為載體,重構師生關系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疏遠,感情比較淡薄,主要在于缺乏足夠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現代大學的書院制建設結合了中國古代“經長”制和西方大學導師制,依據學生的成績、學習背景和學術興趣進行分組,按照一定的比例為書院生選派成長導師。導師制是現代大學書院制的核心,是指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由品學兼優、專業造詣深厚的人員擔任大學生的指導教師,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能力、專業素質及科研精神等進行分類指導的教學制度[3]。導師制體現了現代大學教育理念的轉變,構建新型的師生共處育人模式,實現了從學習區向生活區的轉移,為師生良好溝通提供了平臺。導師制強調構建貫穿于課堂內外的師生互動體系,有利于導師更直接地、方便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師生的深入接觸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4]。
導師除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日常生活及心理困擾等方面問題,還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促進學生人格養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在書院中,導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學生約定時間和地點,邀請有一定專業知識、學術能力的導師與學生一起溝通交流,還可以通過積極營造師生互動的載體和陣地,開展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多彩的師生互動活動,如主題研討、學術沙龍、師生論壇和個別咨詢等,加強師生互動,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除此之外,師生還可以在一起吃飯、交流及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師生之間的質疑問難、平等討論會為學生的學習能力、人生志趣、生活態度、待人接物、價值取向等方面提供思想啟迪。同時,通過言傳身教,樹立健全人格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品格人格的養成和塑造。在彼此的影響下,逐漸建立、重構和改變師生的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充分體現和激發師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總之,導師制運行良好,不僅可以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還有助于密切師生間的關系,回歸本真狀態,重建和改進師生關系。
1.3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學生來源更加多樣化,教育需求和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社會對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求日益突出。隨著“雙一流”建設的全面推進,內地多所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書院的建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積極為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5]。現代化大學書院制的核心理念在于:堅持“以生為本”,開展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培養“完整的人”;促進師生互動,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鼓勵學生參與社區自治,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6]。現行大學書院制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打破了以往大學教育“學科外套”的控制和“專業枷鎖”,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
現行的大學書院制模式則是以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完整的人”為目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人選擇。具體而言,書院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把滿足學生多方面的成長需要立于首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實施大類招生,增加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多元選擇機會,學生可自由、自主選擇專業,也允許學生突破院系限制選擇課程。其次,為學生差異化、個體化發展提供平臺,在學生與導師之間實行“雙向選擇”機制,學生可在導師指導下選擇專業,依據專業自由選擇導師。最后,在書院及宿舍選擇上,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書院與宿舍。同時,還要兼顧同一書院學生成分的多樣化,允許學生在生活一段時間后有重新選擇書院與宿舍的機會。
1.4引導學生自主化管理
隨著學生成分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樣化,學生民主意識和權利的不斷提高,學生管理者必須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以生為本、服務學生和不斷創新的管理理念,實現從具體的管理者、管理的實踐者向管理服務者、管理的引導者轉變。重視學生的自主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書院及宿舍管理各子系統的服務工作,有助于使廣大學生由教育、管理、服務的對象轉變為教育、管理、服務的主體,使學生在參與書院及宿舍各項工作的過程中主動接受實踐教育。現代大學書院制強調學生參與管理,具有較強的自治性和開放性。除了學校的職能部門外,各學生社團組織和自治組織在日常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書院在日常管理實踐過程中,不僅可以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社會適應性、創造性,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7]。
實施學生參與管理的“書院制”宿舍管理模式,為大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和大學生調解委員會的成立提供了機制保障。書院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要求,按照書院或社區分布,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大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對學生宿舍的文化、紀律、安全、衛生等方面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在書院的每個宿舍區成立學生調解委員會,由學生干部先行解決學生宿舍矛盾,既有助于解決學生宿舍的一般矛盾,又鍛煉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書院制宿舍管理模式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我參與,使學生從“自發被動”變為“自覺主動”組織各類活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捍衛自己的參與權和話語權[8]。所以說,學生參與管理的“書院制”宿舍管理模式是最符合當前學生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選擇。其強調“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不僅是學校管理的重要補充與延伸,更是一種學生自我管理“解放”的途徑。
2現行管理機制:第二課堂教育管理的問題解析
2.1科層制管理明顯,缺少民主參與和監督
當前,我國高校實行以科層制為主的內部管理體制,對學生管理也是如此。我國大學科層制在大學組織的引進與本土化過程中形成,經過不斷調整、變革與完善,是大學規模擴大、學科分化以及內部事務復雜化對大學管理模式的訴求、社會科層化的必然反映、社會實現對大學有效干預的通道,對大學相對穩定而有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9]。科層制在高校的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廣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改變,科層制凸顯的傳統學生教育模式反倒成了高校培養全面發展創新型人才的束縛,已經不能適應以強調學生主體性、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的社會發展需求。高校現行家長式的傳統學生管理模式,科層制管理明顯,過分追求學生的意志統一和絕對服從,缺少民主參與和監督、忽視學生主體需要等弊端越來越明顯,已嚴重壓抑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10]。
具體而言,在管理理念上,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輕教育重管理,強求一律,不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往往把學生視為同質性很強的質點,多采用統一思想、統一步伐、統一行動的教育方法;只關注學生群體,把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師生隱性熏陶和個別交流較少,忽略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情感生活及學生個性等細節。在管理體制上,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強調任務的強制性和集中性,以學院、院系為中心,按照文理專業分類,以班級作為管理重心控制學生,實行自上而下的被動管理,缺乏自主性和靈動性,束縛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壓抑學生自主性和參與性[11]。在管理形式上,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上下級色彩濃厚,行政功能突出,服從與被服從的特點明顯,往往有生硬機械的弊端,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及創造力的發揮。總之,科層制凸顯的學生教育管理組織形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因素,缺少民主性質,消蝕了學生組織和個體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容易導致行政權力的膨脹、滋生腐敗等問題。
2.2專業的學生管理隊伍建設滯后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大學教育規模的不斷龐大及國家對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的越發重視,第二課堂成為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教育的迅速發展,相應的需要一批知識文化水平高,責任意識強,綜合素質、能力高的高效管理人員。但目前其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組織、管理手段上都難以滿足大學教育規模的發展要求。我國高校普遍學生人數較多,師生比相對較為懸殊。教師由于肩負著教學、科研等沉重任務,不太可能花精力充分地指導每位學生,幾乎也不可能完全參與第二課堂教育管理。2006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普通本科院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教師配備做出規定: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理想配備比例為1∶120[12]。反觀現實,高校輔導員明顯配備不足,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配備比例。
高校學生管理的基礎是師生關系,學生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對我國高校第二課堂教育管理模式起決定性作用,將直接影響第二課堂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長期以來,在學生管理方面,我國高校往往只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學生學業、生活、就業等各方面的服務、指導和專業化咨詢[13]。雖然我國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注意到了該問題,也采取了相關措施。但總體來看,專職管理人員隊伍的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知識基礎水平較低、服務意識較差以及專業決策能力和實踐能力低,不能較好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和價值引導,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這主要由于我國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建設滯后,不重視學生管理人員的知識培訓。
2.3忽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的任務。該方案特別指出要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素養全面提升,最終打破“千人一面”的培養局面[14]。目前,我國高校大都采用科層化的學生管理模式,在一定時期內,這種管理模式在學生管理中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忽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易出現學生主體意識薄弱、主體性特質的欠缺與不足、主體實踐能力的弱化與缺失、主體權利意識的茫然與義務擔當的不明等衍生問題。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指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自身在發展定位及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主體價值、主體能力、主體作用的一種主觀能動性發揮的自覺認識,是學生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它包括主體的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學生不僅能意識到其主體自身的價值、能力、需要等各種本質能力,也能意識到這種本質能力只有在對象性活動中才能實現[15]。
在學生管理模式中,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學生管理者對于學生主體意識的觀念和態度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擁有與實現程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從學生個體發展來看,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不僅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還是學生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引領社會積極變革的理性訴求。事實上,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能發掘學生的身心發展潛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發展的內驅力。
2.4學生自治權缺失,參與度低
高校學生自治權是學生成立學生自治組織所擁有的權利,是一種在學校內部,經過多數學生默示或認可的,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在合理規定范圍內獨立自主行使的權利[16]。高校的學生組織是高校內部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自治權由學生自治組織的活動所體現。其中,學生自治組織包括研究生會、學生會、共青團、班集體、學生團體、學生后勤服務管理委員會、學生宿舍民主管理委員會、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與各種學生咨詢服務中心等。在第二課堂教育管理中,科層制模式烙印明顯,學生極易對班級和輔導員產生心理依賴感,完全束縛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導致他們自主性和參與性不高。
在學生管理中,科層化的學生管理模式把維護學校與班級利益和目標作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歸宿和目標,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全面發展等問題。該模式認為學生是被管理的對象,不尊重學生,無情的壓制或壓抑學生的人性,剝奪了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認為所有學生都一樣,不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官本位”思想濃厚,弱化學生管理的自主性,強化管理中的權力意識,更多地凸現了權力與地位的重要性;強調組織理性,要求組織成員的一切必須屈從于組織目標的要求,不能做任何自主的理性決定;在學生管理方面,彰顯權威型、專制型的組織文化、采用支配——服從性的管理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9]。在現有的學生管理模式下,科層化已經扎根,短時間內難于消除,剝奪了高校學生自治權,消蝕學生自治組織和學生個體參與管理的積極性,難以發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的自治精神,提高自治程度。
3書院制管理模式:優化第二課堂教育管理工作以書院制管理模式,優化第二課堂教育管理的學生工作,要以教育改革為契機,充分發揮新模式的價值要義。依托矩陣式管理的學生組織,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堅持以生為本,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及服務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完善參與機制,鼓勵學生自治。
3.1管理重心下移,構建“矩陣式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絕大多數的學生管理組織屬于職能式組織結構即“自上而下的職能式管理”,容易使學生內部管理缺乏創新氛圍,缺少交流溝通,甚至導致部分職能缺位[17]。矩陣式學生管理以其有效、靈活的特點而被廣泛地引入高校學生組織,是處理好學生發展與學生工作之間關系的管理模式。所謂“矩陣式管理模式”,是指在原有管理學生的院系、學生處及輔導員直線型層級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發展需要,整合學生處原有科室職能,以學校社會工作模塊化運作形式,創建橫向項目組的機制,具有目標明確、優勢整合、結構扁平、效率較高、靈活機動、適應性強等特點。采用矩陣式組織管理模式的學生管理組織可以實現功能發揮的全面性,營造組織氛圍的創新性,提高內部交流的暢通性。在書院制模式下,為解決學生工作與學生發展之間的矛盾,適應復雜多變的學生工作,需要改造管理模式,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將自上而下的職能式管理模式向矩陣式管理模式轉化。運用矩陣式理念打造新型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事務處理、決策和信息傳達的效率。在實踐中需要在管理理念、發展方向、運行細節和管理方式上加以探索。首先,轉變管理理念,要從現有的科層制管理觀念向綜合化分工協作型管理觀念轉變;其次,把握方向,實現項目開展和組織建設的引領作用;再之,精簡機構、簡化層次,明確職能邊界,細化工作內容;最后,要強化矩陣式管理模式的整體協調面,全面發揮學生組織的應有職能。
3.2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提高學生事務管理水平書院制模式秉承高校學生管理者“去行政化”理念,探索輔導員專業化道路,對輔導員的專業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輔導員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力軍,要積極探索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的發展路徑,組建一支業務精、素質高、有熱情的輔導員隊伍,使其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服務者和第二課堂的指導者[18],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輔導員隊伍的組成要多元化,分類指導學生,包括指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提高專業核心素養的學業導師,幫助學生做好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成長導師以及綜合關注學生生活和心理健康發展的生活導師。(2)提高輔導員專業化水平,建立輔導員準入標準。為了保證輔導員真正適合專業崗位的業務要求,要構建學生事務管理人員選聘機制,嚴格把控輔導員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質、業務素質及能力。(3)明確專業標準,制定培育機制,按專業化的思路培養,為他們提供鍛煉和充分施展能力的平臺,允許外出學習交流,培養專業知識。(4)建立同行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及晉升機制。評價機制建設有助于考察其在履行學生專業化規范、咨詢、指導和服務職責時所產生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保障輔導員專業化;激勵機制有助于激勵輔導員工作積極性,使其投身于學生指導工作,努力營造良好互動氛圍;晉升機制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拓寬輔導員的職業發展空間,以調動內在動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總之,高校要加強輔導員專業化水平建設,建立一套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的制度,涉及到嚴格有序的培訓、任用、評價、激勵到晉升等一系列配套機制。
3.3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生本理念的核心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育主體,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學生不僅是教育的目的、中心,還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19]。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給予學生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具體應用,體現為以生為本的價值是育人首位,以學生為主體是本質,學生的終身發展是目標,熱愛學生是靈魂,引導服務是工作。在高校學生管理的實際工作中,由于存在認知的偏差,發生的很多問題和現象偏離了以生為本教育理念[20]。高校要改善現有的學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實踐策略。(1)彰顯學生權力,突出學生在學校的主體地位。學生是高校活動的主要對象,管理者要充分認識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內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校典型的利益相關者,有參與高校各項事務管理和決策的權利,國家和高校有義務建立各種相應的制度和機構,保證學生權力的行使和表達。(2)培養全面發展的“全人”,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人格、公民意識、實踐能力等,促進其道德、素質、能力、健全人格的全面和諧發展。(3)管理制度人性化,提高服務水平。高校的學生管理要更偏重于人性化和服務性,貫徹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把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作為工作的基礎,調整管理方式,從重視物的管理向重視學生的培養轉變。
3.4完善參與機制,鼓勵學生自治
學生是高校的主人,是學校賴以生存的基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理應享有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等管理權力。陶行知先生將學生自治的范圍界定為“學生自應以學生應該負責的事件為限”,并且學生愿意或能夠負責[21]。在現階段,由于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仍處在完善階段,存在學生自治權缺失、參與度低的情況,可以采取以下舉措來保證高校學生自治權的有效實現。(1)注重制度設計,完善參與機制。在制度層面上為學生提供組織保障,其不僅是學生工作開展的前提,還可以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開展。(2)加強制度管理建設,拒絕形式主義,找準學生管理的“命門”,切切實實地修改和調整不符合規定的學生參與管理條文,如高校的章程、學生組織章程、各種學生組織管理條例都應明確規定學生自治權。(3)高校管理者要轉變理念,建立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學生自治機構,提高學生自治意識。強調學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充分相信學生,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給予學生一定的管理權限、發展空間,使大學生管理從單純的“管”轉向立體的“育”,調動學生的自治意識,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實際工作和政策制定中。(4)完善學生內部管理,優化學生組織體系,發揮學生會、團委、學生社團等學生自治組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職能,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活動組織、評獎評優、干部選拔、事務監督等具體工作,真正做到自治。
4結束語
現代大學書院的教學功能和生活功能,能夠避免被現代大學教育的課堂制度所取代,極大地發揮書院所應有的教育原義,而不是只留下徒有虛表的生活功能。現有的第二課堂教育管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存在種種管理弊端。因此,建設一個集教學功能和生活功能于一體的第二課堂育人模式,需要將現代大學書院的教學(教化)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漸地引入學生廣泛接受教育的第二課堂。在未來的大學發展改革中,書院制管理模式將成為高校廣泛運用在第二課堂教育管理的基本訴求,而創造性地傳承和轉換書院制育人理念而非形式刻板是重新構建第二課堂教育管理模式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 陸士楨,陸玉林,陳立思,等.重視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習《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筆談[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1):1-7.
[2] 張應強,方華梁.從生活空間到文化空間:現代大學書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56-61.
[3] 郭俊.書院制教育模式的興起及其發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4] 董卓寧,曾煜.多學科視角下的書院制師生互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98-100.
[5] 孟彥,洪成文.我國大學書院制發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2017(3):13-17.
[6] 陳曉斌.新型書院制: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3(8):96-99.
[7] 張雷.高校實施書院制學生社區管理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4(30):44-46.
[8] 溫旭.書院制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當代青年研究,2014(6):81-85.
[9] 莫玉婉.大學科層制管理中的沖突與調適[J].高校教育管理,2013(1):44-47+57.
[10] 張治湘,馮林.我國高校書院制與美國高校住宿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39-42.
[11] 張玉虎.文化承繼:內地高校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4(5):48-53.
[12] 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2006-09-01)[2017-05-0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13] 黃厚明.書院制與住宿學院制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8-113.
[14] 顧明遠.學習和解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15] 劉瓔瑛,夏擁軍.無意識教育滲透下的學生主體意識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1(4):86-89.
[16] 周湘林.試析我國高校學生自治權的現狀及其保障——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9(5):67-73.
[17] 陶俊清,鄧姍.高校學生工作矩陣式管理模式透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56-57.
[18] 盧黎歌,陳晉.試論書院制管理模式與輔導員工作[J].高校輔導員,2011(2):4-7.
[19] 王志軍.高校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認知偏差及其實踐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6(8):24-28.
[20] 楊智勇,孫岳兵,邢亮.學生就是大學——以生為本促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7-71.
[21] 胡金平.陶行知的學生自治觀及其現實意義[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