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軍
【關鍵詞】 課堂教學;環保教育;滲透;意識;習慣;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099—01
環境是一切自然資源的寶庫,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在我們努力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加速破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所有的進步很多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正使人們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護環境已經成了全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動。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呢?
一、教育者自己必須具備環保知識和意識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環境,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嚴重的城市污染、水資源的匱乏等已給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使我們不得不花費很大的人力、財力去防治災害、治理環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不亂扔垃圾、愛護一草一木、節約每一滴水,每個工廠都不亂排污水、污氣,每個人都懂得樹木、青草能增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就不會輕意有破壞環境的行為,那么我們的環境就會整潔、空氣就會清新、水就會清澈。所以,教師不能只把前人總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根據社會、時代的要求把現實的、實用的知識和意識傳授給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且在無意識中影響學生,使他們從小就養成愛護花草樹木,不隨意亂丟垃圾的良好習慣。
二、在日常行為規范中培養環保習慣
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本身就蘊涵著十分豐富的環保內容,為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日常行為規范訓練中注入環保教育,如從減少噪音開始要求學生課間安靜,從節約能源開始要求學生離開教室隨手關燈,從保護水源開始要求學生節約用水隨手關水龍頭,從減少白色污染開始要求學生不用薄膜袋和一次性餐盒,從愛惜森林開始要求學生保護好課桌椅,從食物鏈和生態平衡教育開始要求學生不食用野生動物,從保護大氣層開始要求學生不燃放煙花爆竹、不焚燒垃圾,講究垃圾分類回收和集中處理,等等。在日常行為教育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輕聲慢行、儀表整潔、不追逐打鬧、愛護花草樹木、講究衛生等文明素養,進而讓學生在日常行為規范中不斷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三、在各類學科教學中注意滲透環保教育
例如,語文教材《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中提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但近二千年來也給人們帶來深重的苦難,成為一條禍河,這說明惡劣的環境會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但是,怎樣向學生說明“人為破壞”是導致“黃河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呢?由于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長達二千年的人類活動,很難讓學生理解與接受。為此,可采用多媒體播放黃河遭受破壞的現狀、黃河給我國人民帶來的災難、人為亂砍濫伐等視頻,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人為破壞”是“黃河變化”的一個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組織學生抓住“黃河變化的原因”這條主線,反復朗讀課文,進一步明確“人為破壞”是“黃河變化”的主因;最后,教師應要求學生精讀最后一段,使學生認識到:治理黃河的設計方案中,關鍵措施就是提高環保意識,認識到破壞森林無疑是自殺行為,而且要數管齊下,將各種措施付諸實施,才能治理好黃河。又如,在教授地理課《水在自然界的循環》一文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滲透環保的知識,如地球上水的總量、淡水的總量、我國人均可用淡水的總量、水體污染的狀況、家鄉水資源情況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數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四、課外延伸樹立環保思想
環保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牢固樹立環保思想,自覺抵制破壞環保的不良行為。如,在講授《清清的湖水》一課時,可通過多媒體課件顯示湖岸景色:“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半山腰的石龜、石兔好像正在賽跑呢。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云,還有變幻的山巒。”學生們看到這美麗的景象都情不自禁地贊嘆:“多美啊!”這時,教師可趁熱打鐵提問:“美麗的環境需要人們來保護,大家能在文中找出愛護環境的事例嗎?什么行為值得我們學習?談談自己外出游玩時應該怎樣做,如果看見有人不講公德亂扔果皮你又會怎樣做呢?”課后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圖片或文字,辦一份“環境報”,把自己對現代人對生態環境無休止破壞的看法與改進的建議寫在報里,全班開展一次“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手抄報展覽。學生都十分認真地完成了功課:現場觀察了河道、公園、馬路的情況;畫漫畫設計環境保護小標語;與父母上網收集環保資料和探討改善環境的措施,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