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賢花
摘 要:在教學中,我們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火花,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起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探索規律,給學生更多的想象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語文教學
創新型教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新型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重視學習過程,尤其是思維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創新型教學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在教學中,主張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型教學也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但不以此為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創新型教學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向學生提供現成的結論,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揣摩、探究,自己去獲得知識的結論,從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創新教學環境
建立一種新型的語文師生關系,營造自由寬松的課堂氣氛,盡可能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樹立創造的信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應該是平等的關系,要與學生構筑起合作、友愛、民主的新型關系,就要把激情和愛心帶進課堂。讓課堂教學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趣性,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氣氛的和諧。使他們放松自我,學生就能主動參與,積極創新。師生的關系能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我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去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用自己的真情,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成為他們的朋友,來營造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創造一種民主、寬松、友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馳騁想象,敢于標新立異。反之,如果課堂氣氛過于嚴肅,就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為此,在教學中,采用微笑教學,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關心、信任、理解、熱愛每一位學生,和他們建立一種平等、友好的合作關系,在學習上為其師,在生活上為其友,把真誠和智慧全部奉獻給學生,讓學生親近你、信任你、甚至關心你。建立了這種親切師生關系,學生就愿意學、愿意問。這就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突破常規想象,激活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創新想象是一種根據語言表達或語言描繪在頭腦中形成事物形象的想象過程。思維的獨創性是創造性思維的根本所在,是用新角度、新觀點認識事物,進行想象的思維、想象的訓練,從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的見解,形成新的思路,產生新的結論。在語文教學中,我常常給學生設疑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如在講授《平分生命》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設想:10歲的小男孩貝貝在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輸血時,勇于付出生命。假如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是漠不關心,還是伸出溫暖的雙手去幫助他們呢?結果又會怎樣呢?這些設疑及續寫,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活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另外,著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我們要努力使課堂形成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都能“自由呼吸”。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破壞課堂紀律,而是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學生積極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表現。
三、轉變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教育只重視知識的教育,把學生當作一張自紙,一個容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一味追求高分,強調學生死記硬背,迫使學生走上“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胡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21世紀我國要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國民素質的提高。誰的素質高,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將來能成才的不一定是99分、100分的學生,而是綜合能力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讓學生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更重要是知道怎么做。一切從學生的學業出發,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當學習教練,做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實踐和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的指導員。
傳統的教學評價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如在某一學生答對問題時,就要求所有的學生用掌聲對其表示鼓勵,這樣很容易將學生的看法統一到學生的認識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認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學生都認為好,要積極培養術異思維,倡導學生對學生要公正的評價,使學生能相互啟發幫助,實現共同進步。教師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擺正位置,才能在教學中摒棄“我只有教你才會”的教學思想和“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路子。要相信學生也有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樣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培養起來。
四、優化課堂結構,注重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課堂教學活動應把教師單向灌輸知識變為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教學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提出問題。合作討論就是在學生個體自主探索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充分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然后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并根據自己的聯想進行想象,通過交流學生互相幫助、互相欣賞,實現知識的互補,增強合作交流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例如學習《珍貴的教科書》一文時,我問學生:讀了課文后,你認為這本珍貴的教科書是怎么來的?這本珍貴的教科書給“我”帶來怎樣的影響?為什么課題說教科書是“珍貴的教科書”?通過探索討論,進行小組交流,得出最佳答案,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
總之,教學中應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創造和諧的氣氛,激發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位學生將來進行發明創造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富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