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摘 要:快樂體育是新課改下對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學樂結合”使小學生在活動中愉悅身心、增強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序發展。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學樂結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學樂結合
體育教學不同于其它課程教學,它具有更廣泛的活動空間和獨特的教學方式。經過實踐,筆者認為,把“學”與“樂”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有效的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
一、“學樂結合”的現實依據
小學生的情趣特點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學樂結合”。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小學時期的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樂,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又能在娛樂游戲中體現體育教學內容,達到體育教學目的。
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學樂結合”。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其骨骼硬度小,韌性大,易彎曲變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負氧能力差,易疲勞。這些都表明少年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非但起不到通過上體育課來強身健體的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在體育教學中,把“學”與“樂”有機結合,使少年學生在上體育課過程中有張有弛,無疑是必要的。
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學樂結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卻似懂非懂的情況,這就說明體育教學只強調“學”是不夠的,還必須同“樂”結合起來,通過做游戲等趣味活動來啟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潛移默化。
二、“學樂結合”的方法策略
小學生年紀小,活潑好動,特別喜愛游戲活動,而體育活動本身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體育游戲活動結合了小學生的特點與體育的學科特征,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將那些原本枯燥而抽象的體育理論知識寓于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之中,這大大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更加能夠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激情,從而真正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更加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與理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如隊列的訓練,許多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但是又礙于教師的權威,而不能不參與,所以就機械而消極地參與,這會影響到活動的效果,而且還會消磨學生的積極情感,而使學生逐漸喪失對體育學科的興趣。具體操作的方法很多,比如,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集中一段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和練習規范,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體育游戲形式進行應用;再如,在講授身體平衡技能知識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單腿站立、單腿跳躍、單腿跳接力等比賽,把“學”與“樂”結合起來。
三、“學樂結合”的情境創設
“情景教學法”是實施快樂體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它是教師把課堂教學內容編成簡單的故事或利用心理想象和身體運動的形式把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人為的假設和想象,變成形象的情景。師生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融入到角色中去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善于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學習興趣。
運用語言描述創設教學情景語言是創設教學情景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學習某項運動技術時,常常用特點相進的運動現象來說明學習中的某個問題,用形象化地感知體會動作要領。例如:學習跳遠時,創設“小兔過河”的情景。模仿小白兔的動作進行跳遠練習。運用聲像、圖文等創設教學情景利用電影、電視、錄音、幻燈、多媒體課件、圖片等創設教學情景,能夠增強學習的效果,比較直觀的了解和感受技術的要點。
由于小學生年齡跨度較大,有水平差異。在采用“情景教學法”時,必須注意到年齡的特點來創編。例如:水平一、水平二(3年級)的學習對象可以采用童話形式,把兒童非常熟悉和喜歡的小貓、小兔、小蜜蜂等等滲透到教學中去。水平二(4年級)、水平三的學習對象就不可能讓學生扮演小動物的角色,就應該選擇一些比較有內涵,有競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
四、“學樂結合”的實施效果
“學樂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志趣。體育游戲往往來源于生活,貼切生活,有利于激發孩子們探求美好生活的熱情。他們在游戲的情節之中扮演角色,更好地體會、認識生活。一些集體競賽性的游戲,如“十字接力”、“三人兩足跑”等,同學之間必須做到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這些游戲能密切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關系,促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學樂結合”可以訓練學生技能技術。游戲相對于其他教學形式來說,既有歡樂的氣氛,又有適度的競爭。如在進行彎道跑教學時,先講解、示范彎道跑技術要點,讓學生依次練習,體會動作要領,然后進行“十字接力”游戲,讓學生在加油助威聲中,挖掘運動潛力,進行友好激烈的競爭,使游戲場成為自己“為所欲為”的“理想”場所。這一競爭性的游戲,既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技能技術的可接受性,又重點訓練學生彎道跑這一技術,一舉多得。
“學樂結合”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學生的能力有差異,水平有高低,但任何能力層面的學生都能參與游戲過程,并獲得一定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從而確立努力目標。如班內一些身體素質差、或身材矮小、肥胖的特殊學生,在肯定他們的技術并不比別人差的基礎上,也在游戲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正視自己的不足,鼓勵他們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創造一定的條件逐步幫助他們順利完成游戲。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我們要以新課改為指導思想,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從小學生的心理角度入手對教學進行全面改革,采用小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展開體育活動,這樣必定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真正實現寓教于樂,快樂體育。
參考文獻:
[1] 何志萍.小學體育寓教于樂教學探討[J].中外交流,2016(23):248-248.
[2] 楊國志.寓教于樂——打造小學體育高效課堂[J].速讀旬刊,2017(5):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