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芳
摘要:方方的長篇小說《軟埋》借土改的歷史敘事傳達出了作者個人化的歷史觀念。這種個人化的表達,是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匠心組合呈現出來的。小說中的“軟埋”是土改敘事中的一個獨特意象。以靈魂為主體的“回溯式”結構垂直于現實卻不與之相交。小說的敘事高潮在高潮到來之前往往戛然而止。小說以此“有意味的形式”傳達出了作家獨特的歷史觀念,為土改敘事的文學表達增加了色彩鮮明的一筆。
關鍵詞:方方;土改敘事;個人化;歷史觀
建國前后以至當代,關于土改的敘事,大致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從最初的以仇恨為動力的主流敘事(如《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暴風驟雨》等),到八十年代初的以負罪、懺悔意識來抵抗暴力、進而消除仇恨的人道主義敘事(如張煒的《古船》、莫言的《生死疲勞》等),土改敘事的敘事態度是漸趨于客觀冷靜的。2016年方方的長篇小說《軟埋》的出版,讓讀者見識到了一種新的土改敘事維度。即眾聲喧嘩說土改,還歷史上的土改以斑斕的一幕。但是切不可將方方的《軟埋》當作是對土改歷史的絕對化講述,在各種觀念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只能說,《軟埋》讓我們得以窺見了土改歷史中隱秘的一個側面。甚至,不乏有覽奇之效果。然而,它絕不是某種噱頭,乃是對土改歷史文學呈現的一種補充,或許對我們既有的歷史眼光也會形成某種沖擊。不管對《軟埋》有著怎樣的評價,《軟埋》都是一場文學敘事,不能與真正的歷史書寫同日而語,更不是對土改那段歷史進行翻案。一定程度上說,軟埋只是借了土改的歷史敘事用以傳達作者個人化見解的一種憑借吧。這種個人化的表達,是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匠心組合來呈現出來的。
超越之一:“軟埋”是土改敘事中的獨特意象
在已有的土改敘事中,尚沒有以“軟埋”為素材的寫作實踐。以“軟埋”為核心意象和主要情節設置,方方的《軟埋》屬首例。它的原意是指:在川東的民間傳說中,一個人如果含冤帶怒而死,不想有來世,就會選擇軟埋。而方方并不局限于它的本意,而是將它上升到帶有哲學思辨的高度。小說中的吳家名有言:“忘記不見得都是背叛,忘記經常是為了活著。”他的話表征了歷史當事者對軟埋往事的一種態度。而方方對其的闡釋是:“軟埋兩個字在小說中是帶有雙重含義的。有些人直接被泥土埋葬,這是一種軟埋。而一個活著的人,忘卻過去,忘卻自己,也是一種軟埋。只是軟埋他們的不是泥土,而是時間。時間的軟埋或許就是生生世世,永無人知。屏蔽歷史事件,就是軟埋自己的方式。”[1]在方方這里,軟埋由一種具體的埋葬方式演變成了一種形象化的歷史被時間淹沒的象征意象。被時間遮住雙眸的個體,將不能夠以史為鑒,在前行的路上將會缺失一種歷史鏡像的輝映與燭照作為參照。“歷史不被個人的生命體驗和追問穿透,就只能是虛空的歷史,只能是被看不見的歷史之手任意擺布的歷史。”[2]對“軟埋”意象的獨特發現與書寫,是方方的個體生命對歷史的間接深入。
這里方方正視到了軟埋的巨大的吞噬力量,對軟埋抱有巨大的警惕心理。然而在當今這種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語境中,歷史似乎與普通個體的關系沒有那么緊密了,所以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奮力地去與時間的軟埋相抗衡,去搶奪歷史殘存的某些資料。但總要有人去拼力挽救時間軟埋的對象,讓它在時間的塵埃覆蓋下露一角崢嶸,讓后來人品評借鑒、反思慎取。
小說中的各種人物在面對同一歷史事件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方方沒有以一種所謂絕對的觀念對其他觀念進行剿殺,而是以理解的同情對多種聲音加以再現,于眾聲喧嘩之中展現歷史的各種回音壁的輕重不同。在各異之中仍有某種聲音偏于清晰突出,那便是人文精英龍忠勇的聲音:“人生有很多選擇,有人選擇好死,有人選擇茍活,有人選擇牢記一切,有人選擇遺忘所有。沒有哪一種選擇是百分百正確,只有哪一種更適合自己。”而他以自己的行動做出的選項則是“有人選擇牢記一切”。
薩特哲學把人的存在界定為自由,這個自由首先是選擇的自由。[3]在此方方是深諳人之存在的本質的,故不會隨意揮起清剿議論的旗桿,反而會多樹幾幟顏色各異的旗幟來為人之存在的表象世界涂抹上不同的色彩。
超越之二:以靈魂為主體的“回溯式”結構垂直于現實卻不與之相交
許多論者都注目到了小說有兩條主要敘事線索,一明一暗。明者為青林對家族往昔歷史和個人身世之謎的探尋,暗者為丁子桃癡呆后靈魂出竅展開了一場從十八層地獄底端向上登攀尋覓真相光明的旅程。明線為橫,暗線為縱,二者呈垂直之勢,只是最終卻因時空相錯而各自走到自己旅程的終點。明線中青林以歷史清零主義的態度,以“平庸者不抵抗”的自我安慰,人為終止了對歷史的深度探尋。暗線中丁子桃的靈魂在地獄中一步步拾級而上,愈接近真相的光亮愈接近死亡的蒞臨。終于在與真相光明際會的瞬間,因罪與罰的巨大沖擊而離開人間,留下一句不甚響亮卻很清晰的“我不要軟埋”。
作為歷史的親歷者與受害者,丁子桃有她無辜的一面,也有她咎由自取的一端。歷史的必然性與個人的偶然性在她身上纏繞在一處而難解難分。丁子桃在清醒的一瞬間即完結了生命,但在生命完結之前依然諳知了真相。假使她清醒之后,生命尚可留存到可以向人傾吐獲知真相的歷程,她是否會掙脫軟埋的魔咒?因為真相的殘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丁子桃(即胡黛云)的行為參與而造成的惡果,也許她的死亡的歸宿,便是作者對其自我軟埋的一種隱喻。不管是有意作惡還是無意致惡,效果是沒有區別的。作為當事者,如果公開坦承自己的隱痛,能否做得到絕對是一項嚴峻的考驗,但作者讓其死亡避免了她的兩難抉擇。這說明某些真相即便存在,后來者恐怕也無法實施打撈,因為靈魂世界里的波動,現實的鉤沉有時是會無能為力的。
正因如此,方方的《軟埋》并不在為記錄一種土改的真相,因為真相在這里是帶有相對主義色彩的。我們不可能真正去觸摸真相,只能是盡力去接近真相。那么寫作《軟埋》的初衷,也許便是接近真相的一種努力吧。既然如此,某些站在社會政治學的立場上來認定方方歪曲了黨的土改歷史的進步意義與價值的文章,就顯得十分庸俗了。如某篇文章中所言:“媒體批評卻呈現出另一種批評視角——評論的焦點集中于對作品意識形態的批判。……他們文章的共同特點,都是用政治立場對文學作品進行批評。”[4]文學畢竟不是歷史書寫,且不說歷史書寫是不是能夠真正做到還原歷史的真實,政治化色彩的批評自是略嫌緊張了。
超越之三:讓敘事高潮在高潮到來之前戛然而止
方方是個有文體意識的作家,她的小說固然有過生活流敘事的痕跡,尤其是她早年的新寫實小說,還有書寫父輩苦難歷史的《烏泥湖年譜》等,但方方在敘事上的探索與實踐其實一直沒有停歇,比如《祖父在父親心中》、《風景》等。在《軟埋》中,方方在敘事手法的運用上是頗用心思的。她讓幾個主要人物的因緣際會沒有交融在一處。原本幾個主要人物的步履軌跡是朝向交匯的方向的,可是總有一方在交匯之前便撒手人寰,為這種交匯的未完成提前畫上句點。比如劉晉源與老起、胡黛云與兒子青林、青林與劉晉源,作者沒有讓他們聚首在一起就事實的真相進行交流碰撞,而是以一種巧合的方式讓一個人不巧地先行告退。讀者的閱讀期待由此被深深的閃了一下腰。對一般的讀者而言,期待著情節高潮的出現是閱讀心理的一種慣性使然,但方方反其道而行之,對讀者不能不說是狠心待之,令人閱之心生唏噓之感。方方以書寫的方式讓人世間的“某種絕望”產生獨有的回聲,在一部分時空中回響綿延。她書寫著“戛然而止”,回聲卻在小說之外余音裊裊。
這種敘事策略充分印證了方方的歷史觀念。羅杰·巴格諾爾有言:歷史不是對過去的再現,而是對過去的組織和理解。[5]克羅齊亦有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6]方方在敘事中有如此的巧合設置,與她的歷史觀念直接關聯。方方認為,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性,必然中有偶然性因素的存在。機械奉行必然性學說導致對歷史的簡單圖解,而過度依賴于偶然性的尋覓則易走向迷失茫然。歷史的真相不可能徹底還原。
雖然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的敘事方式略顯刻意,但不失為一種新的敘事嘗試和挑戰。
方方的《軟埋》在保留了個人化敘事的同時,兼顧到了宏大敘事的成分。歷史事件的執行者劉晉源們的立場態度和反省在小說中有清晰的表達,歷史受害者的心態和選擇也在小說中加以表現,比如陸家子孫若干年后重返三知堂后留下的“三個永遠”的誓言。對于同一歷史事件,記住與遺忘,人們的選擇都有各自的合理性理由。曾幾何時,“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幾乎成了帶有真理意味的批判性語言利器。方方在小說中誠懇地賦予了遺忘者以存在的合理性,對某種“絕對”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方方說過這樣的話:歷史是由偶然的許多不期而至的巧合組成的,這些巧合常常改變人的生活道路。因此人的命運恍惚不定,充滿非理性的外來的異己力量。[7]相較早期作品而言,方方的知識分子精英主義立場和價值觀已然不那么棱角鋒利了,在時代的時間與空間的共同努力下變得圓潤了許多。對于龍忠勇的勇于記錄的精英行為,作者沒有溢美,但贊賞之意包含在敘事態度中。對于清零的“平庸者不抵抗”的說辭,作者沒有批判。對于陸家“三個永遠”的決絕,作者亦沒有褒貶。然而作者的敘事態度在冷靜客觀節制中仍然是帶有一定的潛隱傾向性的。即,一定要有人記錄一段雖以逝去但仍在人們心中泛起漣漪的歷史事件,后來的人們也一定有人愿意去了解我們的歷史曾走過了怎樣的歷程。《軟埋》以“有意味的形式”為土改敘事的文學表達增加了色彩鮮明的一筆,其超越性是不容忽略的。
參考文獻:
[1]金瑩.方方:時間的軟埋,就是生生世世[N].文學報,2016—3—3.
[2]陳曉明.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56.
[3]李克.存在與自由:薩特文學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58.
[4]張旭.媒體批評,警惕陷入非文學的陷阱.三峽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
[5]羅杰·巴格諾爾.閱讀紙草,書寫歷史[M].宋立宏,鄭陽,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5.
[6]B.克羅齊.田時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J].世界哲學,2002(6).
[7]童慶炳.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2.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