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當前工匠精神的熱議與審美教育的薄弱已形成強烈反差,并成為匠心培養的巨大障礙。職業教育應加大美育改革與創新力度,才能真正培養具有匠人氣質的高素質學生,而擁有審美情趣的人才方為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
關鍵詞:工匠精神;美育;職業教育
和過去手工業層面的工匠精神所不同,今天我們討論的工匠精神,是站在 “中國制造2025”、工業4.0背景下,大量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出現的“云大物移智”時代,意味著職業教育如果僅僅注重培養簡單的技能型人才,而不及時轉型、提升,這種機械性、重復性、程式化的工作將很快被人工智能替代,會有越來越多人面臨失業的危機。因此,今天的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必須提升到新的高度與深度,賦予新的內涵,需要從單一技能的嫻熟精湛,遷移到愈發對高品質的向往與追求。
美學家張世英先生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這同樣適合定義匠人精神的層次。無論是在手工時代還是機器時代、智能時代,對美的追求是不會改變。因此,匠人精神既是一種美的哲學,告訴我們什么是極致的美。培養具有審美情趣的匠人精神可謂是職業教育的至高境界。
我們通常說匠人精神的培養,多是在職業道德的視野下去談的,是從業者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匠人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在職業道德的教育。然而,道德教育往往是一種限制性、約束性的外在力,不能真正達到內心的自覺和本能意愿。一旦外在約束力消失,人們的行為很可能會變成另一種狀態。然而美育是對一個人心靈的定性,能夠讓人發自內心去選擇他的行為,體現出“生活審美化、審美生活化”的“天人合一”的美學獨特性質。在美的境界中,依賴于外物的感官已經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使物我相通的神與氣。這個時候,技能學習已經不完全是一種外在的工作,而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所以匠人所傳達的并不是對技藝的堅持,而是對美的欣賞,將工作視為作品而傾注心血,對細節苛求精致,對內在品質追求完美。因此,解決職業教育過程中美育缺失的問題,將是匠人教育的核心與關鍵,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保障與創新機制燃點學校美育系統推進力
(一)建立學校美育工作指導委員會
在新形勢下,職業院校應該在思想上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教育,將美育融入技能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完善美育工作的組織架構,成立以學校領導掛帥的美育工作指導委員會以統籌美育的全面實施。并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將美育作為育人重要部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在無序無組織的狀態下獲得根本的轉變,從師資、場地、物質設施設備上給予統籌與支持,構建良好、高效的美育組織體系。
(二)設立美育中心及公共藝術教研室
在美育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美育中心承擔制定學校切實可行、針對性強的美育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工作。美育中心下設公共藝術教研室,落實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建設、課程研發和教學工作。空出編制優先補充缺額美育教師,同時聘請兼職老師,協助承擔學校美育教學工作,建立以教學環節為主陣地,第二課堂有效延伸的美育體系架構。
二、完善美育課程建設撬動美育體系化思維
將美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定位美育課程目標。匹配涵蓋必修、選修的學分數量,開設豐富優質的美育課程,并實施美育活動的課程化管理。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審美課程的植入,將過去在專業規模擴張中摒棄的《大學語文》、《藝術鑒賞》等課程重新納入必修課范疇;大力開發具有工匠精神、民族氣韻、地域特色的美育選修課程,將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為學生的必選課程,以《書法》、《戲曲》、《中華傳統技藝》、《攝影》等課程加強學生的審美實踐,形成完整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鏈。
三、拓展審美教學方式激活體驗式美育教學課堂
在過去藝術普及教學中,美大多只是停在教科書的知識層面或生硬的教學方式里,急需顛覆性地解決美與專業技能、生活、情感相脫節的問題。而匠人精神與審美教育的有機融合將成為改進美育教學的重要思路和抓手,促進美育與職業技能的滲透,創新審美意識培養模式。首先,以任務型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美的參與體驗,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引導學生在任務完成中踐行“工匠精神”,并且不斷追求更完善精致的品質。其次,發揮場景效應,提供美的環境境遇、氛圍。校園內雕塑、展品及其陳列環境所蘊含的美的精神氣息,是整個校園文化特質、審美風尚、情感追求與生活格調的有效呈現,使師生沉浸其中并形成情感流動,體驗到藝術作品背后豐富的生命呈現。再次,傾力打造各類藝術技能實踐基地,將文化創意、文化創投引入校園,搭建民族文化傳播、傳承、轉化、開發的多元平臺,成立藝術空間和創意市集,為匠人精神提供藝術實踐與展示窗口,支持并扶持學生的藝術之夢。
我們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外在的工作狀態或職業道德,而是一種更高的藝術表現。職業教育在尋求高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應充分關注生活之美、器物之美、民藝之美、自然之美,通過美育給人啟示,引人深思,并獲得追求極致完美的動力,在越來越龐大的技術工匠中孕育出具時代意義、被時間銘記的大師。
參考文獻:
[1]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周慶元,胡緒陽.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 (3).
[3]梁文達.論當代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培育[J].現代職業教育,2017(18).
(作者單位: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博雅教育學院)